黄色直播最新的地址在哪里(2024澳门六开彩开奖结果查询自拍)

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下乡、“全民阅读”等活动
  阿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  要

   

  (2021年4月3日阿坝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阿坝县“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2021年4月

   

                              目 录

   

  第一篇 “一纲统领”

  第一章 科学分析发展基础和环境,客观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优势和机遇

  第三节 “十四五”面临困难与挑战

  第二章 准确把握新阶段特征,构建“123456”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目标定位

  第四节 空间布局

  第二篇 “两章共谱”

  第三章 努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第一节 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第二节 全面实施依法治县方略

  第三节 全面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第四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第五节 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第四章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生态建设示范县”

  第一节 持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节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篇 “五业并进”

  第五章 高效发展生态农牧业,打造“四川省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第一节 着力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

  第二节 构建“5+N”特色农业体系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四节 全面加强市场品牌质量建设

  第五节 完善农牧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第六章 积极做大生态绿色工业,着力构建“5+N”绿色工业体系

  第一节 构建“一园多点”空间布局

  第二节 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

  第三节 积极做大清洁能源产业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品加工业

  第五节 积极发展民特产品加工业

  第六节 积极发展中藏药材加工业

  第七章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优化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第二节 丰富文化旅游发展业态

  第三节 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

  第四节 创新文化旅游传播方式

  第八章 培育发展六大成长型服务业,构建“川甘青结合部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第一节 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业

  第三节 培育壮大汽车服务业

  第四节 积极培育观光摄影业

  第五节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第六节 积极发展特色餐饮业

  第四篇 “全域先行”

  第九章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先行县”支撑能力

  第一节 全面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统筹布局能源基础设施

  第四节 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章 统筹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县”

  第一节 优化提升城镇功能布局

  第二节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四节 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十一章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公共服务高地”

  第一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第二节 全面推进“健康阿坝”建设

  第三节 加强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

  第四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十二章 加强开放合作与改革创新,打造“四川北向开放桥头堡”

  第一节 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

  第二节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第十三章 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第一节 健全制度保障

  第二节 加强政策引导

  第三节 强化人才支撑

  第四节 狠抓项目带动

  第五节 注重规划衔接

  附件1:名词解释

  附件2:阿坝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交汇期,是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新格局,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攻坚期,是全县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期,也是全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期。

  从国际环境看,“十四五”时期,世界发展环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涌动躁动,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全球金融货币格局、全球多元治理体系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美双边关系和全球经贸格局进入艰难重构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加之受新冠疫情影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将对“十四五”时期阿坝县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等带来严峻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将在全面小康社会基础上,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这一时期的工作主线,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四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继续加大对涉藏州县特殊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力,将为涉藏州县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特别是川甘青结合部区域不断受到国家宏观层面的高度重视。全省统筹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实施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州实施“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对推动阿坝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重要的外部环境。

  从县域环境看,“十四五”时期,随着阿坝县全域旅游战略和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及红原机场通航、汶马高速建成通车、马九高速即将建成通车等外部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为阿坝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前提下,全面分析阿坝县情以及面临的形势,承前启后,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确定行动纲领,根据《中共阿坝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确保阿坝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立足新阶段,把握新机遇,直面新挑战,

  加快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区域发展先行县”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挑战,全县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围绕“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区域发展先行县”发展目标,顶住压力,保持定力,持续发力,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完成整县摘帽、35个贫困村退出、3340户1546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清零,顺利通过各级评估验收。脱贫攻坚以来,共计投入32.88亿元实施782个扶贫项目。投资2.52亿元,因地制宜建成集体经济122个。开发公益性岗位5614个,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1319人次。发放医疗卫生基金649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238人次。易地搬迁548户1812人。建成藏区新居(农村危房改造)285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18户。硬化村组道路561.6公里,新建产业路746公里、村级招呼站88个。打饮水井2337口、改造饮水及灌溉管网1904.7公里。兑现13452名贫困人口低保金1.9亿元。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支柱产业。全县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9亿元,较“十二五”末年均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3:6:6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零突破”达到4家。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接近1.6亿元,年均增速达2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7万元和1.5万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2%和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5亿元,年均增速达2.4%。五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年均增速达12.1%,旅游收入累计超过23亿元,年均增速达9.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年均增长16.1%。“5+N”特色农牧业体系、“5+N”绿色工业体系、“1+6”现代服务业体系已具雏形,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区域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国道347、省道217、省道452完成改扩建,国道0615久治界至马尔康段开工建设,省道220改造即将完工,通乡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实现“三个100%”,内畅外联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水利建设提质增效,若果朗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全面建成,安全饮水巩固提升改造管网1904.7公里,惠及全县农牧民7.2万余人,自来水厂二期投入使用,完成查理乡、河支镇、德格乡等防洪河道治理。城乡电网升级改造,柯河、求吉玛35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新建城乡电网线路58.6公里,完成农网改造436.4公里,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到有效保障。通信网络持续建设,建成基站193个,线路4800余公里,光纤宽带通村覆盖率达100%,村村通邮全部完成。城乡建设统筹推进,改造市政道路46公里,供暖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行政村垃圾收集及转运体系初步建成,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乡村振兴试点稳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1.6%、99.6%、98.9%、91.9%,普通高校和高中专院校升学率分别达到94.2%、83.9%,控辍保学成效巩固,“三免两补”等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省验收。公共卫生服务提升,新藏医院、县医院康复楼投入使用,巩固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乙等”成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品种扩大到685种,群众家庭医生签约率达5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分别覆盖3.86万人、0.7万人、0.7万人、0.6万人和0.3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398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50人,开发就业岗位1万余个,劳务输出达2.7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室、图书室、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覆盖8.3万余人次,全国藏棋赛、“莲宝叶则”杯篮球邀请赛、扎崇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逐渐成为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深入开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面落实生态优先战略,推进河(湖)长制、生态环境“三线一单”等制度以及最严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大力实施长江黄河上游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常态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4.6万亩、管护天然林313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15万立方米,草原禁牧355万亩、草畜平衡717.8万亩,新增防护林0.7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5万亩、退化草原350万亩、鼠虫害110万亩、水土保持469.5平方公里,改良天然草地10万亩,河道环境卫生治理242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15.9%以上,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83.5%以上。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统筹开展“三大革命”,深入治理“两化三害”,环境空气质量、农村土壤点位监测、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监测全面达标,实现天更蓝、草更绿、林更茂、水更清,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稳定形势持续向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扎实推进,“三反两防”专项斗争不断加强,重点寺庙整治持续深化,民族宗教工作、民主法治建设、平安阿坝县建设成果显著,扫黑除恶工作扎实有力,全面依法治县迈出重大步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制度不断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安全风险防控扎实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始终坚守安全生产底线,全力防范化解森林草原火灾、汛期洪涝地质灾害等重大风险,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等工作不断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全面落实,成功创建省级“双拥”先进县,军地共建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持续激发社会活力。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顺利实施,“放管服”及减税降费措施全面落地,行政服务事项综合网办率达到100%,完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出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九条意见》。金融服务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定点扶贫纵深推进,政校合作、政企合作、州县协同、区域联动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务实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初见成效,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专栏1 “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GDP(万元)

  96111

  18905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2087

  21500

  一产增加值(万元)

  33722

  62946

  二产增加值(万元)

  19879

  11249

  其中:工业增加值(万元)

  6385

  4279

  建筑业增加值(万元)

  13494

  6970

  三产增加值(万元)

  42510

  114859

  三次产业结构

  35:20.7:44.3

  33.3:6:60.7

  固定资产 “十三五”累计投资(亿元)

  91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万元)

  4501

  156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48006

  65231

  户籍人口(人)

  79505

  8173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6685

  3783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637

  15332

  城镇登记失业率(%)

  3.7

  3.7

  旅游接待人口(万人次)

  43.13

  76.31

  旅游收入(万元)

  35735

  56275

  网络综合覆盖率(%)

  59

  100%

  适龄儿童入学率(%)

  99.83

  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5.99

  5.24

  森林覆盖率(%)

  10.3

  15.9

  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治蜀兴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稳州兴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综合分析,“十四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呈现“一好两多三优”的发展局面。

  一、“一好”

  即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十四五”期间,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省委作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布局,州委作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明确赋予阿坝县“西北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川甘青结合部商贸中心”发展定位,对全县发展明确了方向;发展基础持续向好,随着马九高速加快推进及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完成,水利电力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社会稳定形势持续向好,基层治理效能稳步提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增进,社会治理逐渐转向常态化;干部群众发展意愿持续向好,脱贫攻坚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各族群众思发展、促团结、保稳定愿望愈加强烈。

  二、“两多”

  (一)政策机遇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省委涉藏工作会议给涉藏州县带来了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和项目利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粮食安全等战略,对推动基础设施、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等带来全方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来重大机遇。“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等一系列支持涉藏州县发展政策的叠加,以及马久高速即将建成通车,将对“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协作帮扶多。协作帮扶力度大,“十四五”期间,温州、德阳、省直等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将持续深化,继续保持高规模、强力度的援建投入;协作帮扶领域宽,将继续帮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人才培养等领域,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全方位输入,将为产业发展、人才交流、技术创新等领域注入持续的活力和动力;协作帮扶层次深,帮扶单位、地区、社会各界,始终坚持真心真情真帮扶,帮扶内容厚植于教育、卫生、就业、增收等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各领域各环节,帮扶更加务实高效。

  三、“三优”

  (一)资源禀赋优。农牧资源优,作为四川省十大牧区县之一,天然草地面积1321万亩,可利用面积达1074万亩,饲用植物258种,优势牧草60余种。全县耕地面积16.4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约16.4%,粮食和牲畜生产能力排位全州前列;生态资源优,全县森林面积318万亩,森林蓄积量24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5.9%,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83.5%,拥有曼泽塘、多美林卡等国家省级湿地资源,生态资源在三省交界地区相对较优;旅游资源优,旅游资源品类齐全,具有草原、雪山、湿地、冰川、峡谷、宗教文化等类型,覆盖了国标分类中全部8个主类,单体资源达36个;能源资源优,光伏资源丰富,属全国太阳能资源B类地区,年平均日照小时数为2535.8小时,可开发利用率达70%以上,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二)发展路径优。发展定位更为精准,县委立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构建“5+N”生态农牧、“5+N”绿色工业、“1+6”现代服务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精准;发展路径更加多元,一产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优质粮油、露地蔬菜、道地中药材和优质牧草等多元转变,二产由单一的农畜产品加工向清洁能源、民特产品、文化产品等领域拓展,三产由传统服务业向文化旅游、观光摄影、汽车服务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延伸;发展质效日趋优良,产业融合程度更加紧密,产业链更加完善,品牌质量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资源转化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地理区位优。阿坝县位于川甘青三省交汇处,地处川甘青结合部枢纽区域,地理上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连接区域,农业资源和牧业资源均相对发达;产业上是北方游牧向南方农耕的过渡地带,是三省交界地区传统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上是安多文化与嘉绒文化的交汇处,是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区;交通区位上是川西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是北向出川门户,是四川连接北方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建设川甘青交界地区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具有相对独特的区位优势。

  阿坝县作为反分裂斗争重点地区、藏传佛教寺庙依法治理难点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典型地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薄弱地区五区叠加,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总体进程比较缓慢。“十四五”期间,将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总体概括为“一难两弱三小四差”。

  一、“一难”

  思想解放观念转变难。转变基础不足,全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较低,对新生事物接受度较低,缺乏发展、竞争、市场等开拓创新意识,缺乏转变思想观念的自身条件;转变动力不足,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群众满足于现状意识浓厚,“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转变思想观念的主动意愿;转变活力不足,受地域环境和传统历史文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合作比较滞后,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格局尚未形成,群众创业就业干事的机遇相对较少,缺乏转变思想观念的环境氛围。

  二、“两弱”

  一是人才队伍弱。人才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失衡,中高级职称人才偏少,农牧、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懂经济、善管理、技术强的专业人才;人才环境不优,引进人才机制不健全,难以吸引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培养交流机会较少,不利于现有人才的成长提升,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难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动力;人才流失严重,高原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对干部关心关爱的政策机制尚不健全,造成优秀人才大量流失。

  二是消费能力弱。消费水平较低,2020年全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6700余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8%;消费结构不优,消费理念落后,广大农牧民消费能力有限,消费产品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方面;消费外溢严重,商品供给结构单一、层次低端,与当前消费升级和中高端需求不相匹配,教育、医疗等中高端消费流失到都江堰、成都等地区;消费环境不优,物流配送、消费场景难以有效对接周边市场,传统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难以有效吸纳周边消费市场。

  三、“三小”

  一是经济总量小。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亿元,位列全州第1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位列全州第6位。第二产业增加值1.1亿元,位列全州第11位,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仅182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亿元,位列全州第11位,其中,旅游收入仅4.8亿元,排名全州第12位。尽管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5%,位列全州前列,但总量仍不足全州的5%,面临经济规模总量偏小的客观现实。

  二是财税规模小。财税总量较小,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4818万元,2020年虽然实现近1.6亿余元,但一次性临时收入达到9850万元,可持续财税规模仅为5700余万元;税源培育乏力,企业多以传统农牧加工为主,商贸物流企业散小弱,清洁能源业发展滞后,旅游产业刚起步,现有产业结构导致财税基础薄弱;政策影响明显,受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税率持续下降,财税增长仍然面临政策压力。

  三是人均GDP小。2019年,全县人均GDP仅21570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9.2%,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0.4%。2020年全县人均GDP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反映出全县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仍然较低,发展模式处于低水平粗放阶段,对“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挑战。

  四、“四差”

  一是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属于黄河源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4%,环境容量有限;自然气候恶劣,全县平均海拔3290米,属于高原寒温带,年平均气温3.3℃,农作物生长期和建设施工期仅6个月左右;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冰雹、雪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基础设施差。现有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及市政配套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要求,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交通建设仍有短板,主要交通干线标准等级较低,农村公路、产业道路建设滞后;水利基础仍有不足,骨干沟渠建设标准低,无控制性水源工程,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流域治理水平不高,延续性不强,水源涵养能力较弱;电力建设仍有弱项,电网输送距离长,输送渠道狭窄,供电能力弱,运行质量差,难以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市政建设仍有欠缺,市政建设保障能力差,市政道路、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集中供暖面积缺口较大;通讯建设仍有短处,部分偏远行政村、远牧点存在通讯网络弱覆盖甚至无覆盖,通讯网络建设仍存在盲点和盲区;后续管理有待跟进,管理维护资金预算不足,运行维护机制不健全,后续管理维护水平普遍较低。

  三是产业质效差。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3.3:6:60.7,整体出现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工业难挑大梁,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清洁能源开发滞后,商贸物流企业散小弱,形成一产特色不够、二产缺乏支柱、三产质量不优的结构性矛盾;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主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整体偏低。同时,资源开发粗放,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生态价值发挥不足,品牌建设薄弱,全县缺乏名优特品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限,规上工业企业仅有4家,主要集中在光伏、建材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旅游、服务等行业支柱型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四是营商环境差。政策环境不优,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配套措施较少、操作性不强,已有优惠政策落实乏力,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策透明性有待加强;要素保障乏力,土地、资金、劳动力、电力、水等核心要素仍然存在支撑乏力和流动性不足现象,融资成本较高,渠道较窄,程序繁琐;服务意识不强,政务服务的便利性、便捷性、实效性有待提高,“放管服”有待进一步加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尚未全面形成。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涉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省委涉藏工作部署和州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生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稳定、发展、生态”三件大事,紧扣“生态、发展、民生、稳定、作风”五个关键,以加快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区域发展先行县”为总目标,全面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和“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生态建设示范县”,引领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跨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推动四大产业区联动发展,重点发展生态农牧业、绿色加工业、清洁能源业、全域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五大优势产业,全面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治理“六大振兴”,构建“123456”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履行好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央、省委、州委各项经济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系统发展观念。始终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科学谋划2025发展目标和2035远景目标,系统布局稳定发展生态三件大事,整体推进五大产业,统筹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突出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系统推进新发展格局,实现各个环节、各项任务实现优化。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树牢上游意识,肩负上游责任,深入推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绿色加工业、文化旅游业、清洁能源业、商贸物流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格局。

  ——统筹推进稳定、发展、生态与治理。准确把握现阶段维护稳定仍然是第一位的工作任务、发展是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坚持以治理促进稳定、保障发展、改善生态,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主动融入国家省州战略部署。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西北生态阿坝示范区建设、西北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等国家省州重大战略,全面落实生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重大部署,深化拓展“四向通达、全域拓展”,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一、战略定位

  (一)总体定位

  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区域发展先行县”。

  (二)具体定位

  ——社会治理:创建“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生态文明:创建“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生态建设示范县”。

  ——产业发展:建设“四川省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区域性服务业中心、生态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

  ——公共服务: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公共服务高地”。

  ——城乡融合: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县”。

  ——改革开放:打造“川甘青合作门户”“四川北向开放桥头堡”。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考虑内外环境和阿坝县发展阶段性特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考虑实际、量力而为,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保持在7%左右,达到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期末突破3000万元。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突破1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期末达到8890万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达到9亿元。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和8%,到2025年,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保持在8%和10%以上,分别达到55000元和25000元。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以优质粮油、露天蔬菜、优质牧草、道地中药材、牛羊养殖等为主的“5+N”特色农牧业体系基本建成。以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开发、民特产品加工、文化产品加工、中藏药材加工为支撑,以食用菌加工等为辅助的“5+N”绿色工业体系取得重大突破。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汽车服务、观光摄影、金融服务、特色餐饮等服务业为支撑的“1+6”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五业并进”发展格局优化提升,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商贸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牢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初见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更加显著,生态保护工程和“三大革命”全面实施,“一增一减”措施更加有效,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生态绿色经济占比明显上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海角社区的入口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基本农田、耕地和湿地保有量持续稳定,实现建设用地规划集约节约利用,河流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社会文明持续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统一,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治理效能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全面依法治县持续深化,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法治阿坝”建设持续深化。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和协调,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显著加强。宗教更加和顺,寺院管理规范有序。公共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更高水平“平安阿坝县”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工作实现创新突破,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体系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州前列,“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基本建成。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更加稳定群众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分配结构明显改善,收入水平稳步增加。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防返贫机制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力争达到9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1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口工作扎实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成效。交通路网更加完善,通行通畅能力显著提高,区域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互联互通全面实现。水利、电力、通信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新老城区及重点乡镇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供暖、供氧、供水质量提升,垃圾、污水科学处理,强弱项补短板成效明显,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治理振兴基础进一步夯实。高原特色城镇化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取得初步成效。

  ——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生态文明制度、商事制度、农业农村制度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四向通达、全域拓展”态势持续深化,开放联动效应充分释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程度不断加深,融入环青海湖旅游经济圈、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川西旅游大环线等地区发展战略程度持续加强,与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县(市)合作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合作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机制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四川北向开放桥头堡”的地位更加巩固。

  三、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层治理效能更高,法治阿坝县、平安阿坝县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进步更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达到更高水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更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强县、产业兴县基本实现,经济质效、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健康阿坝县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更优,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全域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美丽阿坝县基本建成。全面实现从涉藏重点县向和谐幸福县跨越、基层基础薄弱县向基层治理示范县跨越、生态资源大县向生态经济强县跨越、全面小康县向富裕小康县跨越、生态脆弱县向生态美丽县跨越,基层治理、社会文明、经济质量、人民生活、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工作走在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前列,全面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区域发展先行县”,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性质

  经济发展

  18.9

  >26

  ≥7

  预期性

  2541

  3733

  8

  预期性

  15628

  8890

  9

  预期性

  91

  160

  —

  预期性

  6.5

  >9

  8

  预期性

  76.3

  >120

  ≥10

  预期性

  5.6

  8

  ≥8

  预期性

  —

  —

  6.5

  预期性

  37.3

  45

  —

  预期性

  创新驱动

  —

  —

  4

  预期性

  0.17

  0.2

  —

  预期性

  —

  0.6

  —

  预期性

  —

  接近全州水平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5532

  >25000

  10

  预期性

  37837

  >55000

  8

   

  <3.7

  ≤3

  —

  预期性

  6.81

  7.15

  —

  约束性

  —

  4

  —

  预期性

  75.6

  95

  4.6

  预期性

  97

  99

  —

  预期性

  —

  0.2

  —

  预期性

  71.5

  73

  —

  预期性

  92

  95

  —

  预期性

  90.05

  90

  —

  预期性

  90.12

  95

  —

  预期性

  绿色生态

  —

  达标

  —

  约束性

  —

  达标

  —

  约束性

  —

  95

  —

  约束性

  —

  达标

  —

  约束性

  15.9

  16

  —

  约束性

  83.5

  85

  —

  约束性

  安全保障

  1.0

  1.0

  —

  约束性

  —

  0.005

  —

  约束性

  “十四五”期间,根据交通条件、产业基础、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城乡空间分布等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一核四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

  一、“一核”

  ——阿坝镇,打造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培育壮大为全县核心增长极。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合理布局产业业态,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二、“四区”

  ——中部现代工商服务业聚集区。以县城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重点发展绿色加工、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汽车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度,打造核心经济区。

  ——阿曲河谷农文旅融合发展区。以各莫镇和查理乡为支撑,以阿曲河为纽带,辐射带动安斗、四洼、龙藏、河支、麦昆等乡镇,依托丰富的农牧、光伏、文化资源,以莲宝叶则景区、神座景区和查理光伏场等为节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特色加工、清洁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东北部现代畜牧业发展区。以贾洛镇为支撑,辐射带动麦尔玛镇和求吉玛乡,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优质牧草、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区。

  ——西南部特色林旅产业发展区。以安羌镇和垮沙乡为支撑,辐射带动茸安和柯河,依托茸安柯河森林公园,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户外探险以及野生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特色养殖等林下产业,推动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创建“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和“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生态建设示范县”。

   

   

   

   

  坚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主线,以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组织治理为重点,着力夯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构建与推动长治久安、实现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和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深化村民自治,建立健全乡村德治体系,推进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跨区域协同治理,不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切实巩固基层政权。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全面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推进“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知新会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是阿坝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乡村分类转化提升长效机制,持续开展软弱涣散乡村党组织整治,加强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级各类组织机制建设,全面规范村党组织工作运行,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和组织力。抓好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全面推行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选好用好带头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探索建立“寺庙党建工作委员会”。保障党建投入,健全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长效机制。推行党务干部专责化、专业化、梯次化建设,完善向村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制度。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办公场所、住宿条件和活动场所改造提升,重视提高基层人员工作生活待遇。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交流,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执政能力。注重从大学毕业生、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做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夯实党在农牧区的执政根基。

  二、持续深化村民自治

  (一)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增强县乡(镇)村各级领导干部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健全基层自治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乡村善治”工程,加快构建“一核三治”基层治理体系。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矛盾多元化解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居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入实施“一定两议三监督”工作制度,探索民选、民议、民建、民管的村级公益项目新模式。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提高村民自我服务意识,加大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民主培训,提升村民民主参与村级治理的意识与能力。健全村务监督制度,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修订完善村务公开目录,建立集体资产经营情况报告制度,健全村务档案管理制度,丰富村务公开内容、创新村务公开形式,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十四五”末,力争州级村民自治模范村占比达到70%。

  (三)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利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契机,结合县城人口规模,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合理划分社区范围和规模,建设3-4个社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就业、社保等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对麦尔玛镇、贾洛镇、各莫镇、安羌镇等人口规模较大、流动人口较多镇的社区建设力度,推进社会治理从乡村治理模式向城镇社区治理模式转变。加强全县流动人口管理,对宗教活动场所流动暂住人口进行登记管理,重点加强格尔登寺、郎依寺等周边流动人口管理,以流动人口集居地、城乡结合部等地为重点区域,加强出租屋、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清理整顿,建立暂住人口备案登记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立健全乡村德治体系

  (一)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德治体系,把德治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深入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弘扬公序良俗,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道德模范、“阿坝好人”评选表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进农村伦理道德建设,持续开展树新风活动,深入推进“孝善和俭”道德传扬活动,广泛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评选表彰活动。加大道德模范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发挥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离退休回乡干部、高僧大德等作用,引导农牧民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风俗。大力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二)全力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加强村规民约建设,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全体村民的合法利益和意愿,推动村规民约更加体现法治精神和现代治理理念,增强传统村规民约的现代价值。加强优秀村规民约的宣传,推进农村传统文化、家风文化、社风文化、民风文化等百花齐放。深入挖掘传统“乡贤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引导农牧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不断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和道德评议机制,开办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开展德孝主题文化活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四、推进交界地区跨区域协同治理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四川、甘肃、青海结合部区域协同共治,共同建设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发事件联处、情报信息互通、边界地区联巡、案件协查协办等体制机制。加强“三山一界”、重大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涉众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升源头治理水平。力争成为川甘青结合部区域社会和谐稳定、公平公正、法治环境良好地区,积极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社会治理跨区域合作先行县”。

  深入实施“法治阿坝县创建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加强基层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全力建设“法治阿坝县”。

  一、持续深化政府依法行政

  持续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公职律师、法律顾问、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建立县、乡两级联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平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建立部门联动、县乡联合协作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县乡政府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按规定向政协通报有关情况。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建立行政复议撒销、行政诉讼败诉案件通报制度,推进政务公开,行政机关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供政务诚信,治理政府失信行为。

  二、着力推进司法公正高效

  加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发生。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刑事涉案财物集中管理制度,破解涉案财物规范化管理难题。推动社会生活在法制范围下有序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营造公开、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鼓励基层按需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法律顾问意见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的通道。强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基层法律援助机制。推行司法便民化服务,着力构建满足法律需求、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三、加强依法治村建设

  积极推进“法律进乡村”工作,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提高乡村依法治理能力。建立乡镇综合执法平台,强化对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的监督。建立健全村(社区)“两委”成员集中学法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探索推行“一村(社区)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公益法律服务。深化矛盾纠纷调解,进一步完善专职调解和有偿调解相结合的农村社区矛盾调处机制,有序发展专业化、职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完善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调解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十四五”末,力争全县70%的村成功创建州级“依法治村示范村”。

  四、加强法律宣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八五”普法,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法律政策宣传宣讲,加强群众教育引导,让现代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发挥宣讲团作用,瞄准最薄弱区域,紧盯最偏远村寨,找准婚姻、生育、抚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盲区,着力改善村风民风,转变群众陈规陋习。规范土地、建筑等管理,坚决禁止非法占地建房、乱搭乱建、私下买卖土地等现象,形成依法遵规的良好秩序。

  强化公共安全意识,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建设“平安阿坝县”。

  一、强化公共安全监管

  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严防重大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风险。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意识。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危化物品、食品药品、防汛减灾等领域安全生产,确保农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以及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制度。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格安全准入,落实食品药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缉枪治爆、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专项行动,推进开展社会乱点乱象整治,加大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欺压群众、横行乡里、称王称霸、插手基层政权建设等违法行为。全面推进乡(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网格员(联户长)履职能力培训,全面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加快实施乡村“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和“天网工程”,有效提升乡村治安防控水平。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开展“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创新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用,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深入开展成品油、麻醉药等重点物品的清理整顿和销售管理工作。加强涉藏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安装使用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清理整治。创新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平安建领导责任制,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阿坝县。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抓实抓牢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历史国情和感恩奋进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典型评选活动,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深入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实施“文明阿坝县创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双优村、文明户创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深入推进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推介扎崇文化旅游节、全国藏棋争霸赛、“莲宝叶则”杯篮球赛等民俗商贸文体活动,打造极具区域影响力的民族特色品牌,促进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各民族交流交融、和睦共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乡(镇)、村(社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实现行政村100%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单位。

  二、努力促进宗教和顺

  全面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国家宗教事务管理法规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创新寺庙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深化重点寺庙集中整治、藏传佛教寺庙“一寺一策”依法规范管理工作,牢牢掌握寺庙领导权和管理权。加强寺庙管委会班子队伍建设,完善新型寺管会管理运行机制。扎实推进法治宣讲进宗教场所活动,提高宗教界人士和宗教管理参与者法治意识。持续巩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工作成果,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严格遵循“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依法加强寺庙人财物事教务管理,确保宗教事务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持续深化寺庙爱国爱教爱家乡主题教育和教风寺风建设,讲好藏区发展故事、民生故事和百姓故事,提升教职人员国家意识、感恩意识、守法持戒意识。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持续做好境外藏胞、境内藏胞亲属、滞留藏胞、定居藏胞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凝聚宗教正能量。认真落实“社会大民生带寺庙小民生”,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进寺入舍,增强教职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教育、管理、服务整体发力,推进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

  三、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持续深化反分裂、反渗透、反自焚和防群体性事件、防举旗举像专项斗争,切实加强社会面防控、网格化管理、重点地区集中整治、行业清理整治等重点工作。坚持寺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健全维稳责任机制和情报信息会商研判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和实施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农村地区群众性反分裂斗争教育,创新方式、内容和载体,教育引导农牧民旗帜鲜明地反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专栏3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重点项目

  一、基层政权建设

  (一)基层党建

  ①新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阿坝县基地。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③实施村级党群活动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

  (二)政权建设

  ①新建县级党群服务中心、老干部活动阵地、公共服务中心、人才公寓等。②新建垮沙乡、查理乡、麦昆乡等10个乡镇综合服务设施。③实施村级办公场所和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④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⑤建设政务服务中心。

  二、基层法治建设

  (一)法治建设

  ①新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配套。②新建社区矫正中心。③推进基层人民法庭文化建设等。

  (二)能力建设

  ①实施雪亮工程、慧眼工程。②新建县级综合治理中心。③新建维稳训练基地。④新建国防后备力量(人武部)基础设施。⑤新建森林公安大队业务技术用房。⑥新建柯河、甲尔多2个环川公安检查站。⑦新建各莫、四洼、德格、洛尔达等4个寺庙派出所。⑧改扩建各莫镇、安羌镇2个派出所等。

  三、寺庙基础设施

  ①实施寺庙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②推进寺庙管理信息化建设。③完成格尔登寺基础设施、供水工程和管理委员会业务用房、干部职工周转宿舍建设。④完成查理寺抢救性复建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一、二期)。

  四、干部周转宿舍

  新建干部职工周转宿舍600余套,其中:县级250余套,乡级350余套。

  五、智慧政务建设

  ①新建智慧机关事务管理平台。②新建县级数字档案馆。③推进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④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预案管理、减灾救灾、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保障、队伍管理“六大体系”,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防减并重、综合防治,构建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自然灾害预防预警能力建设

  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灾害综合监测、早期识别、预报预警能力。建立自然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洪涝等灾害隐患排查,完善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加强防灾减灾信息互通共享,全面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预警能力。按照“三避让”原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加强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评估、监测和预警,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建立健全水文气象观测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生物病虫害防、预警监测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县乡两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应急物资片区储备库、城乡疏散场地和避险场所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宣传,开展地灾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强化公众防灾避险意识。提升智能气象观测水平,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精准化水平,构建预测预报网络,实现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初生监测识别和实时预警,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增加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面业务布局,发展智能地面作业装备,台站基础设施达到适应气象现代化的需求,完成气象局业务用房及环境综合改善。

  二、提高重大灾害治理能力

  健全风险防范化解、应对自然灾害事权划分、军地联动救灾机制。结合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加强地质、气象、旱洪、地震等灾害防治,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生活设施实施合理搬迁避让。加大地质灾害应急排危,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加大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推进乡镇、农村聚居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景区景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建设。抓好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推进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三、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综合救援力量,建立健全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夯实基层救援力量,有序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完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和紧急救援等综合协调和联动指挥能力。完善救灾应急装备,提升应急通信广播、救援搜救装备建设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丰富物资储备种类,确保应急需求。加强现场急救和医疗救助能力建设,提高灾后疫病防控能力。建设一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村。加强农村救灾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救灾演练常态化。

  四、加强草原森林消防能力建设

  加强草原森林消防能力建设,建立以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和计算机通讯相结合的消防通道网络,形成由县级消防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的消防指挥系统。完善乡镇、村、寺庙消防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贾洛、安羌、各莫、麦尔玛、柯河等乡镇消防站建设,实现寺庙微型消防站全覆盖。积极推进新村、聚居点、特色村寨等建设消防蓄水池和配置消防设施设备。依托基层治安协勤员、巡防员、安监员、计划生育宣传员、民兵等人员组建消防救援志愿队。完善森林、草原消防能力建设。完成森林防火网络监控系统建设。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消防队伍及装备能力建设。建设防火通道和阻隔工程,补充完善防火物资装备。

  专栏4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一、应急管理能力

  ①新建川甘青应急保障基地。②新建应急指挥体系。③新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粮油仓储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等。④新建贾洛镇、垮沙乡2个区域消防救援站。⑤实施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消防水池、管网,配套消防车、指挥车、救援车等。⑥实施森林及草原防灭火工程,新建指挥中心、营房、储备库、训练场2500平方米,组建专业扑火队伍,建设防火通道50公里,储备物资2.5万套。⑦打造集监控、预警、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草原防火智能平台。⑧建设应急救援直升机机场。⑨建设贾洛镇、安羌镇、各莫镇、麦尔玛镇等片区物资储备库。

  二、地质灾害防治

  ①实施滑坡及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完成垮沙、阿坝镇、查理、各莫、茸安等乡镇滑坡治理及麦尔玛、龙藏、柯河等乡镇不稳定斜坡治理。②实施山洪泥石流治理工程,完成麦昆、安羌、各莫等乡镇山洪泥石治理。③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提升完善防汛设施。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布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城乡环境全域整治,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生态建设示范县”。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加快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机制,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空间治理和结构优化管控实施“三区三线”,建立匹配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体系和支撑体系。

  一、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加强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用途管制。搭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建成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分布式基础信息平台。加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规划之间的协调联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探索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全县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坚定不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实施全面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加快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积极推进阿坝、安羌、麦尔玛、河支等人口集中乡镇高原特色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人口聚集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生活空间,拓展生态空间。限制各莫、龙藏、四洼、麦昆、安斗等主要农产品区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城镇开发,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强茸安、柯河、垮沙、求吉玛、贾洛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严控开发活动,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本,整体推进草原森林、湿地海子、雪山冰川、野生动物、珍稀植物、蓝天净土、绿水青山“七大保护”行动。坚持以“生态治理”为要,重点抓好草原“两化三害”治理、长江黄河上游干支流流域治理、地灾治理、污染治理、增草增林增绿治理、森林草原防灭火治理、全域环境综合治理“七大治理”工程,全面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平衡性、和谐性,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一、加强中小流域综合治理

  (一)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阿曲河、贾曲河为重点,全面实施流域治理系统工程。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综合运用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加强阿曲河、贾曲河干流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加强尼曲、麻尔曲、克曲、龙尕曲等小流域治理,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强化江河沿线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加快污水处理、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阿曲河流域生态保护区。

  (二)加强水源地保护。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水源涵养和水生态安全。实施阿曲河、贾曲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保证城乡用水安全。加强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和点源污染防治,截污减排处理。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加大水源涵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监测监管,划定保护区域、设置标牌标识、落实管护人员,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到“十四五”末,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三)加强水资源监测。加强贾曲河、阿曲河流域水资源监测,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整合气象、水文、水生态等监测站点,建立健全监测网点和监测制度。积极开展水生生物、河岸生态监测,形成系统的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城镇、工业、农业等用水和排水监测制度。“十四五”末,辖区内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所有河流水质达到省州标准。

  专栏5  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一、黄河流域中小流域治理

  实施香柔曲贾洛镇贾柯河牧场段、黄河流域求吉玛段以及贾曲河贾洛段、麦尔玛段生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5公里,护岸45公里,新建生态防洪堤2公里,新增草地面积6960亩,改善草地面积9300亩。

  二、长江流域中小流域治理

  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12个乡镇16个村中小河流治理,新建堤防50.1公里、疏浚河道64.4公里。

  三、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

  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完成5个乡镇山洪沟治理,新建防洪堤24.5公里,河道疏浚3.4公里。

  四、源头生态综合治理

  实施阿曲河、麻尔曲河等长江流域以及贾曲河等黄河流域源头治理工程,人工造林及配套围栏2万余亩。

  二、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修复

  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前提,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为主线,实施休牧、轮牧和草原补播,开展围栏、人工饲草地、牲畜棚圈等配套建设。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力度,加快沙化草地治理,逐步恢复林草植被,控制沙化草地扩展,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加强草原防火工程及生态监测点建设,提高草原抗灾能力。实施草畜平衡,加速草原生产力转换,适度规模发展牦牛等养殖业,合理布局家畜养殖区和牧草饲料种植,减轻草原承载压力,促进草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十四五”末,保持草畜平衡发展。

   

  专栏6  草原生态系统修复重点项目

  一、草原生态修复治理

  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退化草地36万亩,改良天然草原60万亩,新建乡土草种基地1.8万亩。

  二、草原管护草畜平衡

  ①生态奖补及草畜禁牧355万亩。②草畜平衡717.8万亩。③草原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及防治300万亩次。④建设草原防沙治沙示范基地,新建监测站3个、监测点5个。

  三、林草科技推广体系

  ①建设生态草种业产业园区3万亩。②建设高效可持续人工草场10万亩。③建设标准化育肥基地500亩。④建设林草科技示范园区320亩。

  三、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以生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重点,加大经济林和公益林建设,建设防护林体系和森林走廊,增加森林总量。优化森林质量,通过抚育、补植和优化树种等手段,在多美林卡湿地公园、阿曲河、贾曲河两岸以及国道347沿线,培育营造针阔混交、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林,提高林木生长状况和质量,有效增加森林碳汇。推进森林有害生物、病虫鼠害防治,加强森林生态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森林保育能力。实施森林防火通道等工程,完善森林防火体系。

  专栏7  森林生态系统建设重点项目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5万亩、人工造林1万亩、森林管护313.44万亩。

  二、城乡绿化建设

  城市及乡村道路绿化栽植100公里,乡镇居住区绿化2000亩。

  三、有害生物防治

  ①防治云杉落针病20万亩、鼠(兔)害0.4万亩,监测防控松材线虫病。②改扩建植物检疫站“三室一库”及配套设施。

  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阿曲河、麻尔曲河、尼曲河等流域、重要水源地和山洪灾害易发等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加固和修建基本农田防护坝,提高其防洪标准和抗冲能力,有效减缓现有水土流失强度,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和水土流失面积。推进生态受损区修复,全域排查山体、河流、湿地、绿地、草地、林地等生态受损情况,建立和完善生态修复项目库,加快推进沙化、石漠化、退化、鼠荒化草原、土地生态修复,全面修复水土流失区域植被。强化生态管护与重建,修复自然形态和生态植被,种植乡土适生植物,重建植被群落,重塑生态风貌。

  专栏8  水土流失治理重点项目

  一、水土流失治理

  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完成贾洛、求吉玛、四洼等乡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3.78平方公里。

  二、沙化土地治理

  实施沙化土地治理项目,完成中度沙化土地治理5万亩、潜在沙化土地治理5万亩。
91视频官网的地址在哪里(国产拍照手机天花板)
  三、生态脆弱区治理

  完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修复2000公顷。

  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遏制湿地退化萎缩趋势,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加快多美林卡等湿地公园建设,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加强莲宝叶则、漫泽塘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力度,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长江黄河上游禁渔等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保障生态系统原真性和生态链安全,打造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常态化开展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监测巡护等工作,进一步提高自然生态保护地区保护效能,维护物种和基因多样性。有效改善保护区内环境质量,避免自然生态破坏事件发生,促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科学利用。

  专栏9  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项目

  一、湿地保护与修复

  (1)漫泽塘湿地自然保护区

  ①新建科研宣教中心800平方米、水文气象监测站40平方米。②治理排水沟52.5公里、清理有害物5900公顷、湿地恢复330公顷。③新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站4个、配套设施设备。④新建湿地公园入口、休闲体验、水上旅游和科普教育0.8万平方米。⑤完善巡护栈道、生态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供电、绿化等设施设备。

  (2)莲宝叶则湿地公园

  ①新建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含游人中心)。②新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站5个。③建设栈道3.2公里、生态停车场4800平方米。④配套休息亭13个、观景台50平方米、生态免冲厕所10个及供电、给排水等设施设备。

  (3)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

  ①新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站4个、配套设施设备。②新建湿地公园入口、休闲体验、水上旅游和科普教育0.8万平方米。③完善科研宣教监测系统。

  (4)湿地生态监测体系

  ①新建标准化信息化湿地监测中心1个。②新建标准化信息化湿地监测站6个(含监测设备)。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

  实施野生及珍稀动物保护工程,建设野生动植物信息化监控系统,安装红外相机60个,开展监测样线、固定样地和疫源疫病监测。

  六、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

  落实耕地、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补偿政策,开发生态公益岗位,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森林、湿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提高自然资源科学利用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创共建共管绿色阿坝浓厚氛围,让生态优先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全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政策,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大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推进城乡居民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提升城乡环境,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加优质的生活生产环境。

  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一)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协同减排,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散煤“双替代”等项目,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电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实施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加强道路扬尘、砂石厂扬尘、施工扬尘、露天垃圾焚烧等整治。“十四五”末,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95%以上,农村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二)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加强饮用水水源和良好水体保护,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小水电清理整顿,深化砂石料场、建筑工地、工业生产、旅游开发等重点领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和清洁化改造,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畜禽养殖,实现养殖废水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大城镇污水处置力度,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整治城镇黑臭水体。推进重点小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严禁超采地下水,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末,所有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三)打赢土壤防治攻坚战。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管,实施无害化处置。强化土壤防控治理,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完成种植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实施优先保护区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管控各种土壤污染源,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从严控制污水灌溉、污泥农用等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对未污染耕地实施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十四五”末,全县土壤监测点位达标率100%,土壤环境状况良好。

  二、完善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

  (一)统筹布局城乡垃圾处理体系。推进农村环保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分片区统筹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因地制宜选取治理技术和模式。分别以阿坝镇、各莫镇、麦尔玛镇、贾洛镇、安羌镇、河支镇等区域中心集中布局垃圾处理设施。龙藏乡、四洼乡、麦昆乡等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乡镇,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方式集中处理。茸安、求吉玛、柯河、垮沙等边远乡镇,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就近处理。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配齐设施设备。加强建材、汽车服务等专业市场垃圾整治。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有序开发环境保洁公益性服务岗位,配备专职环卫管理人员,村民小组保洁员配备率达到100%,到2022年底,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95%、乡镇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0%以上,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2025年底,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二)统筹布局城乡污水处理体系。加强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式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逐步将河支镇、龙藏乡等周边乡镇、村接入城市污水配套管网体系。在各莫镇、安羌镇、麦尔玛镇、贾洛镇等片区中心集中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在神座村、雄洼村、夏尔嘎村等布局分散村庄,试点推广探索适宜高原地区村级污水处理工艺。探索推广户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切实保障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到2022年底,实现县城污水处理率80%、建制村镇污水处理率40%、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2025年底,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

  三、构建生态文明机制

  认真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及实施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土空间、生态空间相适应。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建立预留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廊道及用地制度。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和预警指挥体系建设。建立项目建设生态审查机制,强化项目全流程生态跟踪监督。加强生态环境普法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督察整改机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专栏10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

  一、城乡垃圾处理

  ①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新建日处理60吨生活垃圾转运站及配套设施1座,新购置垃圾箱300个,垃圾清运车15辆,高压清洗车1辆,清扫车2辆。②实施农村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新建乡镇小型垃圾处理厂3座,新购置垃圾车9辆,分区建设垃圾压缩式中转站4个。③实施生活及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日处理30吨餐厨垃圾处理站1座,日处理50吨生活垃圾压缩站1座。

  二、城乡污水处理

  ①实施上阿坝片区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日处理污水515立方米。②实施中阿坝片区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日处理污水230立方米。③实施求吉玛乡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日处理污水260立方米。④实施麦尔玛镇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日处理污水300立方米。⑤实施查理乡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日处理污水275立方米。⑥实施茸安乡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日处理污水160立方米。

  三、农村厕所革命

  新建厕所5000户,改建厕所1000户,新建公厕46座。

   

   

   

   

   

   

   

  按照“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思路,

  奋力推进生态农牧业、绿色加工业、清洁能源业、

  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齐头并进。

   

   

   

   

  立足农牧业资源禀赋,围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成“四川省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红线。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粮食基本自给自足为导向,深入实施增粮增收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聚焦各莫、四洼、龙藏、安斗、河支、麦昆、阿坝镇等重点农业产区,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按照良种良法、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继续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通过田土型调整、增厚土层、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地边围栏等措施,加快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用地综合效益。

  二、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整治田间生产便道和农村机耕道,集中连片建成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的高标准示范区。加强防雹网、田间生产便道、围栏、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牧区水利建设,加快建设中阿坝水利工程、甲尔多水库工程以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开展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加快灌溉渠系建设和修复。做好农村“最后一公里”渠系建设和整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渠系水利用率、提高农牧灌区实灌面积。

  (二)加强畜牧业设施建设。推进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加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建立以适度规模为引导,以农户标准化为基础的养殖模式,以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配套和完善牧道、奶源道、标准化暖棚、多功能巷道圈、牦牛人工授精点、分区围栏、家庭牧场等现代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畜牧业基础设施规范化、牧道建设网络化、奶源基地规模化。加强动物防疫专用设施、人工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等设施建设,转变传统饲养模式,推广牦牛、藏系绵羊、藏猪等特色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技术,放牧与补饲结合,重点开展牲畜短期育肥,提高牲畜出栏率。

  三、促进农业技术装备提档升级

  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提档升级。加快推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挤奶器等高效生态、节能环保小型农牧业机械。推进农机深耕深松作业。加强机电灌溉设施改造升级,推进太阳能光伏提灌建设。加快无人机病虫防治等机械设备应用,提升设施农业、病虫防治装备水平。优化农业机械制度和政策,以“两规定”“两规范”为核心,建立多样化的农机设施管护机制和运营制度,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适用农业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

  专栏11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一、农业基础设施

  ①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耕地平整、培肥3万亩,建设大棚500亩。②新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3000亩,田间生产便道100公里。③安装防雹网1000亩、围栏30万米。④新建青稞、马铃薯仓贮物流、冷藏贮备中心各1个。

  二、牧业基础设施

  ①新建高标准、高规格家庭牧场50个,改造提升现有家庭牧场100户。②新建奶源路200公里、收奶站12处、鲜奶移动处理设备4套。③新建牲畜暖棚1000户、多功能巷道圈200个。④新建牦牛人工授精点5处,新增定点屠宰场1个。⑤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新建基层防疫兽防站15处。⑥新建麦洼牦牛扩繁场2处、贾洛绵羊原种场1处、购种公牛1000头、挤奶装备1000套。⑦新建饲草料加工储藏处4处,年加工饲草料3000吨。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总体思路,加快调整优化农牧产业结构,围绕优质粮油、露天蔬菜、优质牧草、道地中药材、牛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构建“5+N”生态农牧业产业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构建优质粮油基地、有机露地蔬菜基地、优质牧草基地、现代畜牧业养殖基地、高原中低温食用菌基地和林下产品基地等六大基地。

  ——优质粮油基地。布局在阿曲河谷,覆盖阿坝、安羌、各莫、安斗、四洼、查理、龙藏、河支、麦昆等乡镇,主要发展黑青稞、油菜种植。

  ——有机露地蔬菜基地。布局在安斗、河支、龙藏、四洼、各莫等乡镇,主要发展绿豌豆、马铃薯、莴笋、大白菜、花菜等蔬菜种植。

  ——优质牧草基地。布局在龙藏、河支、四洼、求吉玛、贾洛等乡镇,主要发展老芒麦、阿坝燕麦、披肩草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

  ——现代畜牧业养殖基地。布局在麦尔玛、求吉玛、贾洛、各莫、四洼、安斗、龙藏等乡镇,主要发展高原牦牛、贾洛羊养殖,因地制宜发展中蜂养殖。

  ——高原中低温食用菌基地。主要布局在麦昆乡和阿坝镇,主要培育金针菇、双孢菇、球盖菇种植。

  ——林下产品基地。主要布局在柯河、茸安、垮沙等乡镇,主要培育黑木耳、羊肚菌种植,发展藏鸡养殖以及野生菌采摘。

  二、粮油产业

  充分抓住阿坝县黑青稞产业园区进入“四川省级现代农业粮食园区培育名单”契机,优化农牧业生产空间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确保青稞等主粮基本自足、口粮绝对安全。加大青稞、油菜种植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质粮油生产核心区,着力培育优质粮油基地。重点在阿坝、麦昆、河支、龙藏、四洼、各莫、安斗等乡镇,示范推广高原优良青稞品种,加速老旧品种更新换代,提高单产,保障农牧民粮食供应。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附加值。在阿坝镇、河支、各莫、安斗、麦昆等有油菜种植基础的乡镇示范推广高产油菜新品种、机械化油菜种植收割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现代化种植水平。在各莫、四洼、河支、龙藏等有种植基础的乡镇示范推广高产马铃薯品种、脱毒原种繁育技术及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大优质品种应用推广力度,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发展模式。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增收增产。“十四五”末,高原优质粮油基地总体保持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

  三、蔬菜产业

  以绿豌豆、马铃薯、莴笋、大白菜、花菜等蔬菜种植为主,积极引进选育优质、高产、高抗性、高品质的蔬菜新品种,配套发展茎菜类及叶菜类鲜食蔬菜,拓宽叶菜品种种类至40种,丰富蔬菜品种类型。在麦昆、龙藏、四洼、阿坝、河支、各莫、安斗等乡镇发展秋淡高山蔬菜,持续推进绿豌豆产业带建设。大力推广绿色产品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技术和土壤肥料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控制农残和重金属使用,保护高原土壤洁净。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延伸发展蔬菜冷藏保鲜和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初加工,创建高原生态绿色蔬菜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十四五”末,高原蔬菜商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3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

  四、牧草产业

  坚持“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的思路,全面实施牧草产业化,着力做好牧草品种筛选基础性工作,实现以草兴牧、以草富民、草畜平衡、保护生态。扩大现有草种基地规模,培育壮大饲草产业,做好牧草种子、人工牧草基地建设布局,充分利用草原沙化治理、退牧还草、弃耕撂荒地等扩大人工牧草种植规模,加大优质牧草品种引进栽培示范,加快提升牧草产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优质牧草贮备供给能力。重点繁育阿坝老芒麦、阿坝垂穗披碱草等品种,提高种子生产、加工能力。推动农区、牧区种养结合和产业联动。逐步建立饲草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饲草产业体系,有效提升标准化养殖的草畜配套能力,把饲草产业打造成支撑牦牛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新兴特色产业。“十四五”末,把阿坝县建成四川省最大的优质牧草生产基地。

  五、道地中药材

  积极发展大黄、莨菪、贝母、甘松、秦艽、羌和等道地中药材,引进推广GMP标准化种植技术,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在柯河、垮沙、茸安、各莫、河支、四洼等乡镇,建设4个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区。大力推广本地有机肥使用,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地道中药材的品质。以阿坝县中药材批发市场作为交易平台,带动中药材种植销售。制定阿坝县特色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和质量技术控制标准,开展阿坝中药材品牌认证,逐渐形成阿坝县高原中药材品牌优势,共同做大做强“古松贝”品牌,实现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十四五”末,建成中药材基地1万亩。

  六、特色养殖业

  积极发展以牦牛、贾洛羊和藏猪、藏鸡等为主的现代养殖业,优化调整畜群结构。在牦牛主养地区,全面推行“放牧+补饲”标准化养殖,落实技术规程,加快示范基地、家庭牧场等标准化设施建设。在贾洛绵羊主产区建设养殖基地,同步开展羊种选育与改良,保护与推广贾洛绵羊优良地方品种,建设保种选育及商品肉羊生产示范基地。不断引入和完善精深加工企业、牦牛活畜交易市场以及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点等配套。在茸安、柯河、垮沙有序发展藏鸡和藏猪养殖。

  七、其他产业

  (一)重视发展食用菌产业。积极发展金针菇、双孢菇、木耳等高原中低温食用菌种植。依托食用菌基地,建立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体系,提高生产工艺,推进品种结构调整,推广有机食用菌栽培技术,开展品牌认证,推动食用菌产业培育壮大。重视发展松茸、羊肚菌、獐子菌等林下野生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采摘、烘干、切片、包装等初加工业,支持冷藏、保鲜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

  (二)加强育种基地建设。加大畜良种选育推广力度和新型农产品种质研发力度,建设以黑青稞、马铃薯、油菜为主的万亩育种基地,建设以牦牛、贾洛绵羊为主的繁育基地,扩大食用菌和林木种苗、生物药材种植,建设良种苗木基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稳步提高良种覆盖率。

  专栏12  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一、优质粮油基地

  ①建设黑青稞种植示范推广基地,规模保持在6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8000吨以上,力争建成省级川西高原黑青稞产业基地,积极申报阿坝黑青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②建设黑青稞种繁基地,年种植规模保持在2000亩以上。③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年均油菜播面保持在1.5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000吨以上。④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规模达1万亩,产量达2万吨。

  二、有机露地蔬菜基地

  ①绿豌豆种植规模保持在2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000吨以上。②莴笋、花菜等蔬菜种植规模达到10000亩,产量保持在2.4万吨以上。

  三、优质牧草基地

  ①建设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3000亩,产量保持在180吨以上。②建设优质牧草基地,规模保持2万亩以上,鲜草产量保持在3万吨以上。③新培育卧圈种草大户100户,规模2万亩。④年均生产青贮草500吨、颗粒草5吨、青干草1800吨,建设饲草料加工储藏4处,招商引资建设精饲料生产企业1家、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1家。

  四、道地中药材基地

  ①建设4个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区。②建成中药材基地1万亩。

  五、现代畜牧业养殖基地

  ①牦牛存栏量稳定在45万头,出栏稳定在8万头,新增牦牛选育与改良10000头。②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14个,存栏量稳定在5千头以上,出栏量稳定在3千头。③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家庭牧场103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涵盖面达到80%左右,实施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合作社达到53个。④藏系绵羊存栏量稳定在9万只左右,出栏稳定在2万只左右。⑤巩固提升藏系绵羊良种繁育基地,存栏量稳定在3千只以上,出栏量稳定在1000只以上。发展贾洛绵羊选育户60户,户均选育群母羊达到500只,户均年供种能力100只左右,生产商品肉羊10000只。

  六、高原中低温食用菌基地

  ①袋料栽培(金针菇、平菇等)年上架规模100万袋以上,产量保持在1200吨以上。②杏鲍菇年种植规模保持在5万平方米以上,产量保持在250吨以上。③球盖菇年种植规模保持在5万平方米以上,产量保持在500吨以上。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创新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推动完善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提高农牧业发展综合效98堂的最新的网站的入口是什么益。

  一、培育壮大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

  尊重和保障农牧民生产经营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农牧户依法采取多种方式将土地、草场等生产要素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规范管理和运行,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农牧户”和“公司+基地+农牧户”等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通过预付定金、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培育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推进社会化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依托生态加工产业园,巩固提升牦牛奶、牦牛肉等产品加工业能力,持续推进牧草产业示范经济园区建设,提升现有畜产品交易市场设施功能,培育壮大规模加工企业。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优惠政策引导支持牦牛养殖专合社、家庭牧场全面落实标准化养殖要求,加强与龙头加工企业的对标衔接。

  二、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择优扶持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企业,提升集约化种田养畜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牧)场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力度。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定期轮训。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拓市场。积极探索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用工制度,优先吸纳农户就近就地务工就业。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促进农村人才创业就业,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

  三、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全面完成农村“多权同确”和登记颁证,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稳妥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加强农用地用途管制,坚持农地农用。完善牧区草原家庭经营责任制,完成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拓展经营权能,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促进农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专栏13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项目

  一、专业市场

  ①提升现有畜产品交易市场设施功能,力争建成川甘青结合部活畜交易市场1个。②新建畜禽无害化处理场5处。

  二、龙头企业

  ①新培育规模以上牦牛肉、奶精深加工企业2家。②新培育年加工青稞系列产品5000吨的加工企业1家。③力争将万利农副、高原黑青稞、凯安乳业、金洋生态食品等县级重点企业培养成为州级、省级龙头企业。

  三、专合组织

  ①新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50个。②成立专业合总社1个,合作分社10个。

  四、新型农民

  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3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及创新创业人才5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40人。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打响高原、有机、生态健康牌,培育“净土阿坝”等农产品品牌,加强黑青稞、绿豌豆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和中高端市场占有率。

  一、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建设

  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积极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生物质剩余物、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副产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实现“两减三基本”目标。积极推广“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等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资质认证,鼓励企业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专业机构,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

  二、加强品牌体系建设

  (一)做响区域品牌。按照“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要求,把培植农产品品牌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托牦牛、藏系绵羊、黑青稞、绿豌豆、食用菌类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构建以整体品牌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全方位利用电商平台、微信、微博等新网络媒介,积极探索、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品牌的曝光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成都周边消费市场,加大与成都、德阳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红旗连锁、益民菜市等商超连锁产销对接。积极开展浙江温州“西牛东送”等活动,促进东西地区产销对接常态化、规模化,拓展扩大省外中高端市场。通过西博会、农博会、旅博会等大型专业展会,举办扎崇节等节庆活动,扩大“净土阿坝”品牌影响力。建立品牌线下体验店,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推广,提升品牌变现能力和价值。全方位把“净土阿坝”打造成享誉省内外的区域农特产品知名品牌。

  (二)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开展争创国家、省著名商标工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创建。加快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水平的农产品品牌。在保护“贾洛绵羊”“阿坝藏香”等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对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三、完善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加强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田间—餐桌”“牧场—餐桌”产销衔接模式。完善农畜产品收储设施,优化流通市场布局,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建设好流通“最先一公里”。推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农畜产品流通对接融合,积极推广订单直销和连锁配送等流通方式,整合线上信息资源和线下农牧业专业组织、批发市场等实体资源,建立配送和综合服务体系。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通道,发展冷链物流,实施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打造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在县城、国道347、马九高速服务区等区域建设销售网点,旅游景区景点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进商贸流通、快递物流为农服务。发挥对口支援优势,拓展特色农畜产品内地销售渠道。实施“粮安工程”,建立健全现代粮食流通体系。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和引育体系,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服务全程社会化。

  一、加强农牧业良繁体系创新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特色农业创新体系,实施优质品种培育引进工程。建立优质品种繁育体系,加强青稞良种种源繁育,积极申报“国家区域性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加强优质牧草繁育、牦牛保种扩繁、牦牛提纯复壮、贾洛绵羊原种繁育体系等工程建设,完善良种繁育基地设施条件,推进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形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全面提高农牧产业发展质量。

  二、加大农牧业科技推广

  加强线上线下科技服务推广,强化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专业技术中心的合作和“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对接,提供实时、及时、高效科技服务。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及农牧民培训,实现人人享科技。力争到“十四五”末,农牧业科学技术普及率和实用技术培训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80%,青稞、高原生态蔬菜、双低油菜良种良法推广率达100%,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牧业科技成果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三、加大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促进中小微型企业的成长。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鼓励各中小企业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培训和服务,做好项目实施监管。对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优先支持其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四、提升农牧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涉农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加快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林业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行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提升农牧民手机、电脑等信息终端的应用技能。推动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五、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

  加快推进农牧区金融网点和助农取款点建设,健全快捷、优质的存取款、支付服务体系,丰富非现金支付工具种类。改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增加涉农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逐步建立农牧民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创新涉农企业信用担保方式,研究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产品,提高农牧业和农牧民贷款的可获得性。发展涉农保险业务,开展巨灾保险和农业再保险,开发适应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

  专栏14  农牧业支撑体系重点任务

  一、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

  ①新改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中心18处。②推广绿色防控技术20万亩。③新建县级培训中心及配套设施。④新建农业信息化中心。④“十四五”末,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

  二、农牧业金融支撑体系

  ①农业保险覆盖1.5万亩。②牲畜保险覆盖50万头以上。

   

  围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飞地园区、中小微企业园为载体,坚持走高原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特色优势资源,以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开发、民特产品加工、文化产品加工、中藏药材加工为支撑,以食用菌加工等为辅助,着力构建“5+N”绿色工业体系。

  全县工业按照“一园多点”进行布局,提升打造“生态产业加工园”,依托六大基地,形成多个加工基地(车间)。

  一、“一园”

  即“生态产业加工园”,加强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优化服务功能,增强园区承载能力,逐步形成以农畜产品、中藏药材、粮油副食、文化产品、民特产品等加工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二、“多点”

  依托农牧业“六大基地”、光伏“四大基地”,以及分散在四洼、贾洛、河支等乡镇的藏香藏服、炉具家具、宗教法器、唐卡绘画等民族特色产品加工点,积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文化产品加工、民特产品加工和海角社区的入口产业,形成多点多基地的工业发展格局。

  围绕青稞、油菜、牦牛肉、有机蔬菜、高原中低温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加快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畜产品价值高端化,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努力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高原农畜产品加工地和集散地。

  一、积极发展产地初加工

  大力发展青稞、油菜、牦牛肉、奶制品、菌类等农产品的切片、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完善各环节设施优化配套。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后续加工环节和终端市场。支持发展“粮变粉、肉变肠、奶变酪”等初级产品加工,积极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推进初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大力推进畜禽屠宰工艺升级,强化减损降耗、分等分级,着重开展牦牛骨、血、脏器等畜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

  二、加快发展精深加工

  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鼓励研制生产一批以青稞、油菜、菌类、牦牛肉、牛奶等为原料,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高原特色绿色食品。推进清真食品、青稞食品和油菜、畜产品、野生食用菌、牦牛酪蛋白生物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创新开发鲜品、冻干品、干品、罐头、饮品、保健品等产品。利用高原牦牛、藏系绵羊、藏香猪等资源,开发适销对路的高端有机产品。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稳定液态奶产量,扩大酸奶产量,适度发展奶酪、乳清蛋白等高端产品。打造青稞酒产业基地,开发青稞啤酒产品及保健品等。加快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加大品种研发力度,积极发展金针菇、双孢菇、木耳、松茸、羊肚菌、獐子菌等烘干、切片加工,重点研发加工多种食用菌的调味菇料以及饮品、脆片等。提高食用菌加工产品高新技术和综合技术含量,以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菌类为配料,以传统配方为基础,研发加工木耳大枣粉、虫草金银花茶、食用菌复合多糖粉等功能性食品。加强食用菌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研发加工治疗现代疾病的药品。

  三、着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扶持培育一批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壮大金洋肉业、老阿坝清真食品、凯安生物制品、高原黑青稞、万利农副产品、青源青稞、突麦农畜经济专业合作社以及相关小微企业。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提高产量产能,逐步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农牧业“六大基地”布局,重点引进青稞、油菜、食用菌、牦牛肉、奶制品等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十四五”末,力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8-10个。

  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集中布局、集约高效”的要求,加快推进加工园区建设,支持农畜产品、文化产品、民特产品、中藏医药和旅游产品等加工业。推动生态加工产业园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生态产业综合示范区园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加快完善园区道路、通信、能源输送管线、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强化园区保障能力。深化与德阳、温州等对口支援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建立培训基地,加快技术工人、管理团队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产业引导基金、要素倾斜和科技支持机制,支持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发展。创新企业服务和管理,力争在园区或县城设立公共服务中心,提供靠前政务服务。

  专栏15  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

  ①在茸安、垮沙、柯河南部林下经济片区建设菌类包装加工中心。②在安羌、查理等乡镇积极发展菜籽油加工。③在麦尔玛等乡镇积极发展牦牛肉、奶制品初加工。④在安斗等乡镇发展牦牛奶制品初加工。⑤力争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家。

  二、中藏医药加工

  新培育规模以上中藏医药深加工企业1家。

  三、加工园区建设

  ①提升改造生态加工产业园,确保入住企业6家以上。②新建生态综合产业示范园。

   

   

   

   

   

   

   

   

   

   

   

   

   

   

   

   

  结合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依照国家能源政策,在生态容量范围内,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保持麦尔玛商业光伏电站稳定运营。加快推进查理、贾洛、洛尔达(安羌)、麦尔玛的光伏基地建设,力争查理光伏基地先期启动建设。做实做细风能资源勘测,适时启动贾洛、查理等风电场建设。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加快推进安羌电站扩容改造提升。全力争取清洁能源输变电通道建设,积极构建绿色、高效、安全的清洁能源发展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清洁能源集中开发示范地”。

  专栏16  清洁能源业重点项目

  一、水电开发

  实施安羌水电站改扩建工程。

  二、光伏开发

  ①先期启动查理光伏电站开发建设。②推进贾洛、洛尔达(安羌)、麦尔玛的光伏基地开发建设。

  三、风能开发

  力争启动贾洛、查理等风电场开发建设。

  

   

   

   

   

   

   

   

  围绕文化旅游开发布局,结合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借助乡村振兴机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契机,集中力量发展文化产品加工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积极开发文化产品

  坚持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安多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推动文化活态传承。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打造阿坝特色文化品牌。着力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印刷、出版发行、文化用品及影视娱乐、互联网信息等产业加快发展,鼓励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创新艺术样式,打造唐卡技艺、甲勒桑民族传统裁缝技艺、安多藏族服饰等具有阿坝特色的文创产品。鼓励文化工作者积极创作富有乡村和民族气息、讴歌农牧区时代变迁、展现农牧民新时代风采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阿坝县故事、传递阿坝声音、汇聚阿坝力量。依托精品旅游村寨和民俗文化体验,探索打造乡村创客空间,开展创客大赛、乡创市集等。加强“互联网+”文创产品的生产营销,促进文化产业优秀品牌走出去。开展传统工艺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寺庙活动,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重点打造“心之浪”艺术画院传习基地、特果唐卡艺术传习基地、传统裁缝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藏族金属制品加工工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着力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

  二、推动技术创新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生产能力,开发不同档次产品,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鼓励文化产品加工企业提升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开发突出藏文化元素和地域特征的旅游商品,以民族性与时尚性结合为切入点,推动文化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不断开发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个性消费需求的阿坝民族手工艺产品,以满足社会发展、旅游市场、文化交流和藏族群众生活品质提升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与文化产品加工业及产品相关的技术研发,定期与企业之间开展信息、技术和人才交流,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

  加快建设“阿坝县安多民族文化产业园”,促进产业融合和集聚发展。完善园区交通、水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服务和承载能力。引导文化产品加工企业、非遗工坊入园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加工业有序集聚。加强小微企业培育,增强园区孵化功能。吸引游客参与文化产品生产制作,实施体验营销,探索文化产品加工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

  专栏17  文化产品加工业重点任务

  一、文化产业发展

  新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产品加工企业2家。文化产业企业总规模达到10家以上。

  二、产业园区建设

  新建阿坝县安多文化产业园,建设文化传承示范区、会议展销功能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旅游商贸服务区4.42万平方米。

  立足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名、优、特、精、新”为发展方向,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结合,加快民特产品开发,注重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民族特色产品产销聚集地”。

  一、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以旅游纪念品和民族生活必需品为重点,加大藏香制作、藏族服饰、炉具家具、宗教法器、唐卡绘画、手工铜器等民族特色产品开发。以品牌为导向,统筹高端消费和大众需求,扩大有效供给。加快原产地标识建设,避免产品低端化、同质化。鼓励企业加大产品包装、广告宣传、注册商标、专利申请,树立具有阿坝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牌。

  二、积极培育经营主体

  扶持民特产品龙头企业,发挥规模优势,鼓励特色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其它实体走专、特、精发展道路,提高防范风险能力。推进“农户/作坊+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模式,引导和鼓励分散作坊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逐步形成布局集聚化、产品特色化、经营企业化的现代民族手工业发展格局。

  三、加强民特人才培养

  实施非遗传承人创新培养计划,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非遗项目有效融合现代创意、走进现代生活。依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优势资源,通过技艺传承,培养民特产品加工业骨干人才队伍。制定科学、标准、量化的民族手工业大师和工匠评定办法,认定一批民特手工大师和匠人。完善师承制度,实施多种培养教育相结合模式。制定民间艺人管理办法,开展规范化管理,完善奖励扶持机制。鼓励企业建立技艺培训中心和大师工作室,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企业间相互交流与沟通。

  专栏18  民特产品加工业重点任务

  一、产业培育

  ①新培育规模以上民特产品加工企业1家。②民特产品加工企业总规模达到10家以上。

  二、行业管理

  ①加快制定阿坝民间艺人管理办法。②认定一批民族手工业大师和匠人。

  依托丰富的中藏药材资源,结合中药材市场,积极发展中藏药材加工业。按照“适度规模、集约经营、规范生产”的模式,重点发展中藏药成药生产、饮片加工、保健产品、化妆品生产,加快中藏药新品研发,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提升中藏药材加工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道地中藏药材加工

  结合中藏药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大黄、莨菪、贝母、甘松、秦艽、羌和等道地中药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中藏医药产品研发推广,加大与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力度。支持中藏药保护与开发工程实验室,藏药技术创新、论证建设、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平台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藏药新品种。开展中药材品牌认证,做大做强“古松贝”品牌。加大藏医药企业引进和培育扶持力度,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重点发展特色饮片、保健品、健康食品等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二、提升院内制剂水平和能力

  发挥藏医院藏药制剂室建设作用,引进药品加工生产企业,加强医药流通企业与藏药生产企业合作,促进中藏药特色化发展。加快制剂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制剂中心,推进制剂中心企业化改造、市场化经营。提高制剂配制技术水平,配套设施设备,经过市场、疗效等方式筛选出优势品种,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3-5个优势品种,进行规模化生产。将院内制剂室从简单生产型转变为研究、生产、临床治疗“三位一体”型。坚持特色发展和藏医院专科建设,从处方、品种上突出特色,提升制剂质量,统一制剂标准,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相结合,走特色发展之路。

  三、加大中藏医药产品研发力度

  加强现代藏药新药、中藏药饮片、保健品、药材提取物、高原生态食品、藏药器械、药浴药膳产品和化妆品的研发力度。重视对有确切记载的古代经典名方的梳理与开发。充分利用藏医用药特色与对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优势。支持药企、藏医院进行高原缺氧病、胃病、糖尿病、风湿病或中风后遗症等制剂经方、验方开发,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发特色藏医处方的创新药物,推动已有准字号品种和医院制剂开展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借力全域旅游资源开发,围绕冬虫夏草、红景天等进行保护性开发,开发保健品。

  四、加强藏药饮片开发和推广

  加大藏药饮片新产品的研制和推广,在遵循藏药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新方法、新技术,大力挖掘和开发一批具有较强临床价值的藏药饮片。鼓励藏药企业和藏医院联合做优传统中藏药饮片汤剂,积极引进和使用中藏药材提取、分离、浓缩、干燥、质量控制、包装、粉碎等现代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开发小包装中藏药饮片,规范制剂发展和加强市场监管。大力发展如贝母等有阿坝特色的品种,深入开展药物有效成分研究和食源性研究,开发具有保健疗效食品等,推广特色藏药材使用。

  五、积极发展医药大健康产业

  依托旅游产业和藏医药产业基础,充分挖掘阿坝县生态、医疗、保健、旅游、饮食文化资源,探索发展“藏医药养生保健+特色旅游”健康服务业。争取建立阿坝县藏医药文化中心,弘扬藏医药文化理念,传承精华元素,展示发展成果,推动宣传与产业发展。积极建设一批藏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开发以文化体验、保健体验、产品体验、药膳药酒为特色的旅游产品,探索、开辟阿坝县医疗旅游、藏药产业旅游路线,形成特色鲜明、互为支撑的藏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积极开发营养健康食品,充分挖掘阿坝特色动植物资源,发挥青稞、贝母等阿坝特色藏药材资源在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保健优势,实施一批药膳、药酒、药茶、饮料、保健品等药食两用产品的深加工项目,推进藏药向预防、保健、康复、食疗等方向延伸发展。以阿坝县道地药材为原料,结合藏医药特殊治疗技术,发挥藏药抗寒、活血化瘀等优势,重点发展护肤类产品、洗发类产品、洗浴足浴类产品及牙膏等化妆品、日用品。

  专栏19  种植药材加工业重点任务

  一、中藏药材加工

  ①开发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藏药新品种。②开展中药材品牌认证,做大做强“古松贝”品牌。③开发一批具有较强临床价值的藏药饮片。④实施一批药膳、药酒、药茶、饮料、保健品等药食两用产品的深加工项目。⑤培育或引进1-2家中藏药材加工企业。

  二、院内制剂建设

  ①加强藏医院制剂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制剂中心。②重点发展3-5个优势品种,进行规模化生产。

   

   

  加快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提升打造景区品质,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深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强化营销推广,着力建设“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标准化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加快推动长征红色文化挖掘、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及特色旅游度假区培育。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构建“快旅漫游”旅游交通体系,畅通乡村旅游通道,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六廊四景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六线十一点”景区景点建设。

  一、“一核”

  即阿坝镇安多风情核心旅游名镇。推动阿坝镇建设川甘青结合部集民俗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于一体的安多风情旅游名镇,争创“四川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优化城镇格局,提升城镇功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提升多美林卡湿地公园,打造安多文化旅游风情步行街,完善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旅游旺季积极发展夜间经济,丰富文化娱乐项目。形成集游客集散、餐饮住宿、娱乐购物、风情演艺、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文化旅游集散中心。

  二、“三带”

  ——黄河流域生态旅游观光带。围绕贾曲河流域,依托漫泽塘湿地公园和美丽的草原风光,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草原体验游,积极发展牧家乐、藏家乐,提升打造贾洛镇,建成重要旅游驿站和节点。

  ——大渡河流域生态旅游观光带。围绕大渡河谷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加快建设“大渡河风景道”,打造全国、西部地区标杆性“文旅+交通”融合项目,推动形成流域旅游经济带,有效带动“大渡河风景道”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将“大渡河风景道”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

  ——藏传佛教文化博览带。依托查理寺、赛格寺、郎依寺、各莫寺、德格寺等寺庙,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建设藏文化美术馆、博物馆、非遗文化传习所等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完善公共厕所、观景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形成集五大教派于一体的藏文化艺术体验带。

  三、“六廊”

  ——国道347线生态观光长廊。利用国道347和马九高速带来的旅游流量,推动“通道经济”与文化旅游、非遗工艺、生态农业联动,带动沿途村镇形成系列观光、住宿、餐饮、展销、引流的丰富节点。打造集自然生态观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景观长廊。

  ——金鼓旅游环线安多民俗文化长廊。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集田园风光掠影、民居民俗体验、民族风情感受为一体的民俗文化长廊。

  ——莲宝叶则景区沿线生态绿色长廊。以县城——莲宝叶则沿途的高原藏乡、田园风光为载体,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通道经济”,积极打造生态绿色长廊。

  ——漫泽塘湿地大草原观光长廊。推动旅游+摄影(写生)、旅游+科研、旅游+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观光游、摄影(写生)游以及草原体验游等。

  ——茸安柯河大峡谷原始森林高山峡谷景观长廊。积极发展观光游、探险游、科考游以及体育旅游,推动旅游+体育、旅游+科考深度融合。

  ——阿坝县长征红色文化长廊。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科学布点,打造集红色文化、长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长廊。

  四、“四景区”

  ——做强莲宝叶则景区。抓住马九高速建设机遇,对接川甘青三省区域旅游线路,加大景区开发和营销力度,增加景区内旅游点位,串联各莫寺等寺庙群落及沿途景点,大幅提升游客量,带动阿坝县城和沿线乡村的旅游消费,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做大神座乡村旅游区。立足神座现有品牌知名度,实施景区扩容,融合安羌镇,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形成“大神座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破解目前神座名气大、容量小、拓展空间不足的困境,形成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和藏文化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目的地,创建4A级景区和国家人文旅游示范点。

  ——做特漫泽塘湿地景区。加快漫泽塘湿地保护性开发,突出漫泽塘湿地与月亮湾、日干乔湿地的差异,借助马九高速神座互通交通优势,利用神座+漫泽塘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省道217沿线的旅游开发,形成神座—漫泽塘—唐克旅游通道,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加快开发茸安柯河森林公园景区。依托姊妹碉、伸臂桥、柯河民居等特色资源,加快茸安柯河森林公园景区的旅游规划和招商引资,立体打造“神座+茸安柯河森林公园+莲宝叶则”,形成休闲度假+探险旅游产品。打通茸安柯河森林公园至中壤塘的交通线路,形成与中壤塘文化旅游景区联动互补的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力争创建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五、“六线十一点”

  ——“六线”。即国道347线、莲宝叶则景区干线、金鼓旅游环线、阿龙路沿线、麦唐路沿线、阿壤路沿线等旅游线路。

  ——“十一点”。即阿依拉山“朝霞夕照”、草原村“游牧味道”、蚕木扎村“坝上农耕”、郎依寺“禅修憩院”、罗日那则“光影揽胜”、各莫寺“净土梵天”、派克村“冬雾坡”观景台、色尔古村“华日东确”观景台、柯河“姊妹碉”、神座“朱德旧居”、贾洛“红军长征三过草地纪念碑”等景区景点。

  

   

   

   

   

   

   

   

   

   

  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推动农旅、文旅、商旅、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层次丰富的文化旅游业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的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一、以农旅融合打造“中阿坝乡村旅游民宿群落”

  按照“旅游+农业”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民宿”融合发展。依托中阿坝丰富的观光农业资源和初步成型的旅游环线,统筹铁穷村、卡西村、查不让村、派克村等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较好、接待能力较强的村,带动阿坝、安斗、各莫、四洼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中阿坝乡村旅游民宿群落”。根据村落特征开发差异化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一村一景、移步换景”的藏乡田园风貌。在国道347周边依托村寨节点做好品牌展示和文旅商贸服务,发展现代旅游民宿,用现代工艺和设计结合传统文化风貌,提升内部接待设施,突出草原风光和文化特色,做好旅游接待和配套服务。策划骑马、登山、锅庄、篝火晚会、星空露营等娱乐项目,打造文化体验厚重、生态体验丰富的多元乡村旅游产品。

  二、以文旅融合带动文创产业发展

  按照“旅游+文化”模式,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维护与活化。提取旅游消费元素,深度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旅游美食品牌,依托特色民居打造旅游民宿品牌,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长征文化国家公园阿坝段,依托优质中藏药打造中阿坝藏药康养基地。引进大型文旅企业,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推动传统村落、景区、闲置空间转型,建构凸显阿坝特色的生活美学空间。用文旅融合带动文创产业,积极发展唐卡、藏纸、藏香、木刻等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打造非遗基地、传习基地以及民族手工坊,建设安多藏区民族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中心。依托阿坝丰富的民族特色歌舞、音乐资源进行现代化、市场化提升改造,编排打造相关文化艺术节目。

  三、以商旅融合带动商贸服务业发展

  按照“旅游+商贸”模式,依托传统商贸地位和优势,借助“高原商城”名片,积极发展商贸购物旅游。充分利用藏香藏服、文化器皿、宗教法器等特色优势产品,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利用马九高速“十四五”建成通车机遇,积极引导周边地区群众到阿坝县开展商贸购物旅游。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扎崇文化旅游节”“阿坝虫草节”等旅游节庆,引导川渝地区客源市场发展“阿坝特产购物游”。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酒店民宿、特色餐饮、非遗文创、特色农产品等文旅业态。在旅游景区、县城、马九高速服务区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一批特色街区和购物场所,实现旅游商品进景区、进酒店、进高速服务区。

  四、以体旅融合丰富户外运动旅游业态

  按照“旅游+体育”模式,充分发挥“莲宝叶则”杯篮球邀请赛、全国藏棋比赛等体育赛事影响力。积极开拓体育户外旅游发展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将探险、登山、徒步、越野跑等体育运动项目作为重要方向。利用阿曲河谷藏乡风情打造高原越野跑项目,漫泽塘湿地优美的环境发展徒步项目,险峻的莲宝叶则地质奇观开发登山项目,茸安柯河森林公园开发探险项目。深度开发适合高原徒步骑行、草原赛马、河谷漂流、低空飞行、户外拓展、登山越野等运动型旅游产品。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营地、热气球、漂流线路、徒步探险基地等体验性体育旅游业态,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

  完善文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补齐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结合新基建机遇,围绕智慧旅游和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管理水平,培育更多文化旅游人才,全方位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提升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优化旅游交通服务,合理布局旅游交通线路,加强莲宝叶则景区、神座景区、漫泽塘湿地、茸安柯河森林公园景区与马九高速互通、国道347、省道220、省道217、省道452、客运站等主要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提升对外交通联系能力,增强游客可进入性。加快推进中阿坝金鼓旅游环线道路改造提升,提高中阿坝各景点与主要景区的串联水平。科学布局客运班线,调整增加县城至马尔康、成都等主要客源地和主要景区的车辆班次。尝试发展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等现代交通方式,建成便捷式、人性化的自助游、自驾游等交通服务体系。

  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构建完善的旅游指示系统,完善旅游通道、景区(点)、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指示系统和外文标志标识。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寺庙、旅游线路、交通集散点、娱乐场所、特色步行区等厕所全部达标。推进旅游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场、充电桩、WIFI、5G网络等旅游新基建建设。推进“智慧旅游”“数字旅游”建设,开发“一部手机游阿坝”小程序,加快数字博物馆、美术馆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三、提升文化旅游管理水平

  根据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建设智慧旅游中心,创新全域旅游智慧服务、管理、营销、体验模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加快规划创意、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导游讲解等紧缺专门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实施乡村旅游带头人培养计划,发展一批扎根乡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并引导当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乡村旅游带头人。健全文化旅游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地灾、交通、治安、疫情等突发应急预案,建立多元化旅游应急救援队伍。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建立旅游市场“黑名单”制度。加强舆情监管,切实提高负面舆情的预判预警和应变处置能力。

  把握5G时代机遇,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力度,积极进行整合营销和精准营销,全力打响“神山净土·秘境阿坝”旅游名片。

  一、多渠道优化营销推广方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用好微博微信抖音“两微一抖”平台,结合短视频发展趋势,做好阿坝旅游宣传推广。推出一批网红打卡景点,培育一批本土旅游宣传网红,线上线下共塑阿坝文化旅游新形象。优化营销渠道,主攻成渝双城经济圈、北上广等重点市场,以及浙江等对口帮扶地区,抓好对自驾游客的宣传,做好和旅行社、俱乐部的对接,多渠道吸引游客。积极参加文化旅游专场推介会,依托西博会、旅交会等重大活动,扩大旅游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深入推进旅游合作,利用马九高速,加强与色达、年保玉则、若尔盖草原、九寨沟等周边重要旅游目的地联系,强化与环青海湖旅游经济圈和国道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对接,布局九黄机场、红原机场、格萨尔机场、久治机场的落地自驾线路,形成川甘青结合部重要旅游节点和旅游目的地。

  二、打造知名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加大对莫郎节、莲宝叶则神山朝山节、漫泽塘湿地大草原赛马节等民间旅游节庆的推广。做好扎崇文化旅游节、全国藏棋争霸赛、“莲宝叶则杯”篮球邀请赛等文体活动,发展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结合“川西北草地山歌”“草地锅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批实景演出和剧场演出相结合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专栏20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一、旅游品牌创建

  ①推动莲宝叶则景区、漫泽塘湿地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②推动神座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③推动柯河峡谷景区创建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

  二、乡村旅游发展

  ①推动神座村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②推动龙藏村、尕休村、查不让村、徐藏村、草原村、曼巴洛村、上四洼村、下四洼村等建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红色旅游建设

  ①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阿坝段建设项目。②打造茸安、贾洛红色旅游点和漫泽塘湿地红军过草地体验区。

  四、配套基础设施

  ①新建阿坝县游客服务中心。②完善扎尕尔措景区、莲宝叶则景区珠姆沟、漫泽塘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③实施茸安柯河森林公园旅游业开发项目。④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工程。⑤露营基地建设,在查理乡、贾洛镇、阿坝镇、求吉玛乡、各莫镇建设自驾游营地。

  五、智慧旅游建设

  ①建设全域旅游智慧大数据平台、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搭建新媒体矩阵。②实施文化旅游标识、电子门票、数据监测、产品销售、电子优惠、解说系统工程。③实施旅游景区智慧停车场、充电桩、5G网络新基建工程。

  六、旅游人才培养

  实施文化旅游人才培训、乡村旅游带头人培训工程。

  七、旅游节庆活动

  打造扎崇文化旅游节、全国藏棋争霸赛、“莲宝叶则”杯篮球赛、莲宝叶则朝山节、漫泽塘湿地大草原赛马节、丰收节。

   

   

  坚持生态经济与服务经济“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总体定位,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为核心,加快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周边地区的供给能力和引领能力,合力构建“川甘青结合部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做响“高原商城”品牌,借助州委支持建设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商贸中心战略机遇,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业,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商贸中心”。

  一、做响高原商城品牌

  (一)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商贸中心”。巩固发展传统商贸服务业,重点发展批发零售业、特色餐饮业、购物广场、宾馆饭店以及休闲娱乐等业态,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商业格局,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完善城市生活服务配套,增加有效服务供给,保障基本消费,扩大品质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在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的影响力。加快推进金幡银座、鑫城市广场、藏家一号、汽车服务产业园等商业综合体建设,规范中药材市场、农资市场、五金炉具市场和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积极建设农牧区骨干商品流通体系,引导和支持商贸服务向农牧区延伸,积极发展贾洛、安羌、麦尔玛、各莫、求吉玛等区域商贸中心和节点。依托县、乡(镇)、村三级零售商业体系以及“万村千乡”农家店网络,扶持特需商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保障并丰富民族特需商品的供给。积极打造融旅游、展示、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贸经济。有序发展节会经济,打造一批高质量、深底蕴、有特色的民族节会。

  (二)打造“三大特色街区”。充分利用阿坝镇传统商业格局和优势资源,突出打造三大特色街区:

  ——打造“安多特色文化休闲街区”。以洽塘街—迎宾路为中轴,以安多文化、藏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安多特色文化一条街”,主要经营宗教用品、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中藏药材、高原特色食品等。积极发展宾馆、饭店、茶坊、KTV等住宿和休闲娱乐业,带动相邻街区发展,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的“高原春熙路”。

  ——打造“藏回民族特色餐饮街区”。依托现有特色餐饮资源,统一规划提升阿坝镇现有餐饮街区,将德吉路、德雀路等餐饮业比较集中的街道,打造成特色餐饮街区,突出安多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

  ——打造“高原商贸批发街区”。依托现有批发市场格局,坚持政府引导业态科学布局,重点发展日用百货批发业务,科学规划交通路线和停车场,实现与高速、国省干线合理对接,逐渐形成辐射川甘青三省地区的商贸批发市场。

  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借助“互联网+”东风,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有序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开通“净土阿坝”特色农产品馆,让生态绿色产品更多更直接远销全国各地。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培养本地网红,增强直播带货能力。丰富“阿坝淘”的服务内容,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利用“云背篓”、国家扶贫网等载体,推广阿坝农特产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提质发展,实施本土优秀电商企业培育计划。

  三、规范发展专业市场

  坚持“大市场、大流通”理念,围绕生产、生活需求,提升打造活畜交易市场、建材市场、中药材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利用马九高速阿坝互通,在新区培育发展建材市场,加大现有建材市场规范力度,提高聚合度。围绕农牧业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提升现有中药材交易市场,拓展交易品种,提升服务品质,扩大影响力。合理布局规划汽车交易市场、日用百货批发市场,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充分利用红原机场和马九高速,积极发展食用菌、蔬菜、牦牛肉、鲜奶冷链市场。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资源市场,服务于生产、流通及川甘青周边区域居民消费。利用现代信息数字技术,提升各专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与国内各主要市场的物价指数、采购信息、交易资源等相关数据信息的交流。大力推进服务业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壮大市场规模,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

   

  专栏21  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

  一、商贸流通

  ①阿坝县崇拉街综合市场建设项目。②阿坝县洽塘街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改建项目等。③特色街区建设。

  二、电子商务

  ①阿坝县电子商务平台建设。②培育3家电商企业。培育50电商人才。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智慧物流、城乡配送等发展,加快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公路物流中心”。

  一、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公路物流中心”

  加快建设辐射全境的生产生活资料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园区,积极发展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促进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涵盖仓储配送、运输、快递快件、分拣、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设施,推动线上交易、线下流通协同发展,打造电子商务“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辐射青海久治、班玛、达日,甘肃玛曲等周边地区的“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公路物流中心”。

  二、打造麦尔玛、安羌、各莫三大物流节点

  加快推进重点乡镇布局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现代化、一体化物流节点,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的高效物流服务体系。依托国道347、省道220麦唐线和红原机场,在麦尔玛镇建设服务东北部区域的配送中心,开展旅游商贸、流通配送、信息服务、冷链仓储等业务。依托省道220线、安查线及马九高速神座互通,在安羌镇建设服务东南部区域的物流配送中心,开展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仓储等业务。依托国道347,在各莫镇建设服务西北部区域的配送中心,开展商贸配送、信息服务、仓储等业务。在国道347沿线各莫镇、麦尔玛镇建设服务区,集休息、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积极发展“后备箱经济”。巩固提升村村通邮建设成果,完善边远乡镇快递物流站点。

  三、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业

  引入现代“互联网+供应链物流”理念,在阿坝镇建设冷链物流中心,融合加工仓储、城市冷链、批发配送、生鲜电商于一体,重点布局农畜产品交易、餐饮食材批发、城市中央厨房、生鲜电商四大功能分区。坚持高标准设计和建设,打造一流的冷链物流仓储交易中心,建成连接川甘青三省的枢纽型农产品冷链节点。

  专栏22  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一、现代物流

  ①阿坝县现代物流园区。②打造麦尔玛、安羌、各莫三大快递物流节点。

  二、冷链物流

  建设阿坝县冷链物流基地。

  依托现有汽车贸易服务园区,扩大经营规模,壮大销售品牌,拓展服务范围,辐射带动青海久治、班玛、达日,甘肃玛曲以及四川壤塘等周边地区,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汽车服务业中心”。

  一、提升壮大汽车贸易服务园区

  结合现代汽车消费趋势,提升汽车贸易服务园区,实现聚集效应。完善二手汽车、农用汽车和汽车配件等细分市场,开展汽车保险、保险理赔、汽车贷款等金融服务、验车验本等审车业务和驾校培训等考试业务,辐射带动若尔盖、红原、壤塘以及青海果洛、甘肃甘南等周边地区,逐步形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汽车服务业中心。

  二、积极发展汽车服务市场

  依托现有汽车维修、美容市场,拓展修理、养护、装饰、改装、翻新、音响、贴膜和车载饰品等服务业态,扩大市场规模。结合旅游产业发展,适时发展汽车租赁服务。加强越野线路开发,积极发展汽车越野赛事。探索发展自驾、越野等汽车俱乐部,开展自驾、越野、救援等服务。成立“阿坝县汽车服务业协会”,规范行业发展,促进汽车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专栏23  汽车服务业重点项目

  一、汽车服务业

  ①提升壮大汽车贸易服务园区。②开展汽车金融、驾驶培训、审车验本服务。

  二、其他服务业

  ①积极发展汽车装饰美容等服务。②成立“阿坝县汽车服务业协会”等。

  坚持“摄影+旅游+文化”发展路径,围绕基础设施、摄影产品、摄影品牌、摄影服务和人才培育,积极培育阿坝县摄影文化旅游经济圈,打造融旅游、文化、生态和富民于一体的“阿坝州摄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成知名的“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一、打造“十佳摄影点”

  以“阿坝晨雾、神座风光、麦昆藏寨”三个全州“最美观景拍摄点”为基础,深入挖掘优势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容、发掘和推介、营销新的“摄影点”,积极打造阿坝县“十佳摄影点”。坚持“扶优、做强、带面”思路,完善“十佳摄影点”道路和接待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合理编排摄影点的行摄线路,串珠成链,形成组合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整治和消除电线杆等“视觉污染”,优化提升自然、生态、人文环境质量和资源品位,切实巩固摄影产业发展基础。

  二、丰富摄影产品体系

  开发多维摄影产品体系,按照分时、分类、分域的要求,打破全县摄影点空间和时间组合,进行多元化分类,整体打包宣传营销,促进摄影从自然风光、藏乡田园、民风民俗等形态,向教学研修、养老旅居、婚纱户外、时装时尚、纪实摄影、人文地理、建筑美学、民间工艺等更加丰富多彩的摄影类型拓展。推动摄影与旅游、文化、体育、农业等深度融合,研究市场细分、消费趋势和时尚潮流,积极开发摄影旅游产品,针对各类群体需求,科学包装摄影、旅游景区景点,以点带面、串点连线、系列开发,推出一批宜摄宜游的“摄游线路”产品。培育一批赏花晒秋、民俗娱乐、婚纱庆典、户外健身、模特人像等系列摄影基地,不断打造新亮点和新卖点。

  三、创建“秘境阿坝”摄影品牌

  实施摄影产业品牌战略,打造“秘境阿坝”摄影品牌,提炼品牌价值,积极开发“阿坝晨雾”“神座风光”“麦昆藏寨”“莲宝叶则”等系列品牌。定期举办摄影大赛,增强知名度。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向摄影行业发布拍摄内容,为摄影创作、旅游体验提供精准服务。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微信微博营销、抖音快手直播营销、电视广告营销、节庆营销、展会营销、旅游活动营销等。整合摄影、绘画、写生、影视广告等产业,打造“景观经济”。

  四、提升摄影写生服务能力

  整合全县摄影专业人才和摄影爱好者队伍,提高本土摄影人才的影响力和对景区景点的推广能力。开展创意促销活动,实行对高端摄影专业人员景区优惠政策。发展摄影写生主题旅游,积极打造“阿坝县摄影文化旅游节”、阿坝县摄影展等品牌摄影活动。组建“阿坝县摄影家俱乐部”,为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提供创作、研讨、交流、展示的平台。加大摄影写生产业宣传促销力度,拓展作品对外传播渠道,强化作品展示、传播水平。推动产业链延伸,开发摄影写生衍生品。

  专栏24  观光摄影业重点项目

  一、摄影点打造

  ①“十佳摄影点”基础建设工程。②打造阿坝晨雾、神座风光、麦昆藏寨摄影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

  二、产业发展

  ①加强摄影人才培养。②规范协会运营,加强与外地协会的合作。

  提升金融业活跃度、开放度和市场化水平,推动金融实力明显增强、社会融资结构明显改善、金融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金融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初步建成与“高原商城”地位相适应,市场化水较高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牧区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并规范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扩大金融对“三农”领域的推动作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拓宽广度和深度,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建立普惠的融资担保体系,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积极发展创业担保贷款。大力发展现代保险业,提升商业保险在种植、养殖、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加强公众金融风险教育,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积极培育金融市场主体

  加大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机构设立分行的力度。试点发展村镇银行。推动各类金融机构立足阿坝、面向川甘青周边地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影响力,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商业银行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强化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战略定位,着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网络优势,做好新型经营主体、中小微企业等小微普惠领域的金融服务。

  三、明确金融重点支持领域

  加大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加大对脱贫户扶持,用好用足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高端农机装备、农村土地整治、粮食安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与资本有效对接。加大对加工业、仓储物流、商贸流通、特色餐饮等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生产性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经营,增强金融扶持能力,强化利益联结机制。

  专栏25  金融服务业重点项目

  一、金融市场主体

  ①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机构在阿坝设立分行。②试点发展村镇银行。③引进金融担保机构。

  二、农村金融发展

  ①加大农村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②加大农村金融对粮食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③加大农村金融对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④加大农村金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金融服务。

  整合现有特色餐饮资源,科学谋划餐饮业布局,多层次发展餐饮服务,积极打造本土特色餐饮品牌,提高特色餐饮业的支撑作用和吸纳能力。

  一、高起点谋划餐饮业布局

  高起点谋划餐饮业布局,完善以商务餐饮、社区餐饮、旅游餐饮为支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餐饮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以“阿坝牦牛”“贾洛绵羊”为特色和亮点的“安多烹饪文化区”。探索“旅游+文化+餐饮”新型商业模式,规划特色美食街区。培育和引进特色清真餐饮、特色藏餐、特色小吃,突出安多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融合特色,打造集休闲、美食、文化于一体的安多文化休闲美食街区和安多特色美食文化广场。

  二、多层次发展特色餐饮业

  结合县情和人口特征,开展多层次餐饮服务。以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为目标,着力发展大众化餐饮,鼓励餐饮企业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化生产、连锁化经营的生产模式。结合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积极发展特色餐饮,创新开发一些藏餐和清真食品,突出阿坝安多文化的地域特色。积极发展中高端餐饮,满足游客、商务等中高端需求。支持餐饮企业在社区、学校、医院、办公集聚区、交通枢纽等地设立经营网点。大力发展早餐、快餐、团餐、特色小吃、食街排挡等民生服务业态。借助美团等网络平台,积极发展外卖、网络订餐等快捷服务。

  三、加强本土餐饮品牌建设

  打造阿坝地方特色美食品牌,评选特色名吃、小吃和阿坝特色菜系。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结合“莲宝叶则”杯篮球邀请赛等文化旅游赛事和节庆,打造“净土阿坝·安多美食文化节”,围绕“阿坝牦牛”“贾洛绵羊”举办“川甘青结合部餐饮美食大赛”等系列美食文化主题赛事和展会。开展阿坝餐饮名店、名菜、名厨和特色小吃评选,激发广大餐饮业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中国牦牛肉美食之乡”“中国藏系绵羊美食之乡”“四川传统餐饮历史文化名城”。

  专栏26  特色餐饮业重点项目

  一、特色餐饮街区

  ①打造“净土阿坝·藏回民族特色餐饮街区”。②打造安多特色美食文化广场。

  二、特色餐饮品牌

  ①打造“净土阿坝·安多文化美食节”,围绕“阿坝牦牛”“贾洛绵羊”举办“川甘青结合部餐饮美食大赛”等系列美食文化主题赛事和展会。②积极创建“中国牦牛肉美食之乡”“中国藏系绵羊美食之乡”“四川传统餐饮历史文化名城”。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公共服务均等化、开放合作与改革创新、强化保障措施,

  全方位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区域发展先行县”。

   

   

  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力度,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电力能源、数字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发展先行县”的支撑能力。

  大力实施“十四五”交通大会战,以“交通强县”为目标,以国省干线、出县通道、联网公路、通乡通村公路、旅游公路等为重点,按照“畅通内外、完善网络、安全高效”的要求,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两横三纵、内畅外联”道路交通体系,全力建成辐射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陆路交通枢纽。

  一、加快国省干线升级改造

  加快国省干线和骨干路网升级改造,提升主干线道路通行能力,积极扩大路网规模,建设外连交通大通道,构建对外畅通、路况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骨干路网。完成马(尔康)久(治)高速、国道347线县城过境公路建设。加快实施省道452(县城至求吉玛)、省道220(茸安至日部段)等工程,提升国道347、省道220、省道217、省道452等干线公路通行质量。完善相关快速通道,推动形成向东北连接大九寨和大草原旅游环线、向东南连接环红原机场旅游环线、向西北连通青藏线、向西南连通川藏线,承接成都、西宁、兰州。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直升机场,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二、补齐农村公路建设短板

  加快县乡村三级内联道路和产业经济干线建设,形成内部互通环线大格局。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改造乡道、村道和中小桥梁,加强通组路、连户路建设,保障乡村出行通畅。加快产业、资源、旅游等经济干线建设。建成公路养护中心、应急保通中心、机养中心等,交通管理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养护队伍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保障公路网络整体安全,着力提高通行质量,成功建设“高原藏区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

  三、加快客运物流站点建设

  加快客运体系建设,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提升农村客运能力,巩固提升14个乡级客运站、76个村级招呼站运营能力,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100%。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创新运输发展模式,引导与电商深度融合,推广农村电商、交邮合作等新模式。打造县级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到“十四五”末,全面提升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客运、物流服务能力。

  专栏27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一、高速公路

  ①建成国道0615久治界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

  二、国省干线

  ①完成国道347线红原安曲至阿坝县城大修工程,改建二级公路87公里。②完成省道452线求吉玛到阿坝县城改扩建工程,新建三级道路105.8公里。③争取完成省道217线麦尔玛至唐克段改扩建工程,新建三级道路109.8公里。④完成省道220线夏尔嘎至马尔康日部乡新(改)建工程,新建三级道路92.717公里。

  三、经济干线公路

  ①完成莲宝叶则景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和扎尕尔沟旅游扶贫道路。②力争建成产业奶源路200公里。

  四、乡村道路

  ①新(改)建茸安格尔登玛村至红原查尔玛、茸安格尔登玛村至马尔康草登、麦尔玛至贾柯河(一、二分场)环线、垮沙乡夺沟村至茸安乡直尕村、贾柯河牧场一分场至甘肃齐哈玛界公路、新建求吉玛乡至黄河界公路等农村公路563公里。②新(改)建通组道路300公里。

  五、公路管理

  ①建成公路养护和应急保通中心1个。②建成查理养护管理站。③南岸新城区停车场项目。④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六、通用航空

  力争通用航空机场落地建设。

  七、农村客运

  ①实现南岸城新区客运站投入运营。②改造提升14个乡级客运站、76个村级招呼站。

  

   

   

   

   

   

  以统筹解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及防洪减灾为重点,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安全用水,增强防洪抗旱能力,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骨干水利工程、配套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阿坝水利工程、甲尔多水库工程,提升若果郎水利工程渠系覆盖面,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提升改造工程,提高农田引水灌溉能力,有效扩大农业灌面。加强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安羌、查理、麦昆等乡镇农业灌溉、人畜安全饮水。大力实施牧草地节水灌溉工程,完善相关管网配套设施设备,扩大贾洛、麦尔玛、求吉玛等乡镇草场和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

  二、提升城乡居民安全饮水

  继续实施城乡居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巩固工程,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障率。通过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全面提升15个乡镇的人畜安全饮水。改善人畜供水质量,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成果,试点高原乡村供水一体化建设,重点实施县城自来水厂安全饮用水保障工程以及贾洛、麦尔玛、查理、各莫等乡镇集中供水试点工程。实施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划定保护区域、设置标牌标识、落实管护人员。对供水人口1000人以上、日供水规模1000立方米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到“十四五”末,确保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三、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实施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堤防、谷坊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加大阿曲河、麻尔曲河、贾曲河等中小流域治理,推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乡村河道治理和小流域治理,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实施河道堤防建设和清淤工程,加强易涝区综合治理。加强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专栏28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一、城镇供水

  ①实施城市安全饮用水保障工程。②建成贾洛、麦尔玛、查理集中供水工程。

  二、农村水利

  ①力争开工建设中阿坝水利工程。②力争开工建设甲尔多水库工程。③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④实施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等。

  一、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跨区域电力输送网络、骨干电网建设,积极争取500KV、220KV输变电工程,实施110KV输变电线路和南岸新区南岸新城区、各莫等35KV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新改建10KV线路和低压线路,扩大电网覆盖范围,更换智能电表,全面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十四五”末,力争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均提高到99%以上,综合线损率降低到10%以下,建成满足全社会供电需求的城乡输配电系统。

  二、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能源供给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充电桩、天然气等设施。完善成品油站点建设,推动加油站改造升级。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加快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分布式光伏电站网络。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海角社区的入口生活用能设备,开展房屋节能改造试点建设。

  专栏29  电力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一、电力通道建设

  ①力争开工麦尔玛500KV输变电工程,新建线路2条660公里。②力争220KV输变电线路纳入州级电网建设规划。③力争开工唐克到阿坝城关110KV输变电线路,新建与改造110kV线路100公里。④南岸新城区35kV输变电工程,计划占地面积1200㎡,主变2台,变电容量12.6兆伏安,10千伏间隔4个。⑤各莫镇35kV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⑥日格达至阿坝35kV线路改造工程等。

  二、农村电网升级

  新建与改造10kV配变容量14.132兆伏安,线路80.45公里,低压线路145.96公里,户表改造0.35万户。

  三、能源基础设施

  ①建设海角社区的入口充电桩。②实施天然气项目。③完善成品油站点布局和提升改造等。

  依托新基建机遇,加快建设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建成信息高度共享利用、系统高效协作的“智慧阿坝”。

  一、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4G网络服务质量,加快5G网络建设力度,实现5G网络县城深度覆盖,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重点乡镇等全覆盖。加快推进5G网络应用,所有A级景区、重点乡镇实现信息化智慧管理。加快推进融媒体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建设有线广播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调频广播等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构建“高清阿坝”。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升级,扩大高速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建设“无线阿坝”。到“十四五”末,实现国道347、省道220、省道217、省道452等主干道和主要聚居区5G网络全覆盖,通讯盲点全面消除。

  二、加快数字乡村和“智慧阿坝”建设

  加快布局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快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宽带乡村”等通信工程建设,扩大农村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提高偏远乡镇、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服务能力。推进“互联网+”应用,丰富电子公共服务手段,促进信息服务与重点产业、城乡发展融合,提高“智慧阿坝”建设水平。

  专栏30  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一、通讯网络

  新建或扩容通讯基地47个,新建信号塔30个,城乡覆盖率达100%,加快乡村级4G、5G网络建设力度,覆盖率分别达95%、60%。

  二、乡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

  ①实施数字广播电视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发放1万套乡村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②加快数字网络电视推广,力争乡村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③实施村级广播应急体系工程,实现乡村两级覆盖率达100%。

  四、数字乡村

  ①打造电子商务体系。②实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③实施数字乡村项目等。

   

  按照“双轮驱动、城乡融合、优化布局、强化支撑”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县”。

  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完善和优化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和空间利用效率。

  一、科学设置县城定位

  按照“补短板、抓提升、强管理”总体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定位县城发展目标。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提升城市规模和体量,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最佳旅游城市。借助丰富的藏回特色美食资源,打造安多地区美食之都。利用多美林卡湿地公园、阿曲河流域的森林资源打造园林城市。优化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积极创建卫生城市。到“十四五”末,建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专栏31  乡镇发展定位与产业导引表

  序号

  乡镇

  发展定位

  主要产业

  备注

  1

  阿坝镇

  2

  各莫镇

  3

  麦尔玛镇

  4

  贾洛镇

  5

  安羌镇

  6

  河支镇

  7

  安斗乡

  8

  四洼乡

  9

  龙藏乡

  10

  查理乡

  11

  麦昆乡

  12

  求吉玛乡

  13

  茸安乡

  14

  垮沙乡

  15

  柯河乡

   

  二、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增强城市承载和凝聚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繁荣舒适的现代复合型城区,将县城建设成经济发展“重要支撑极”。结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安多特色文化等元素,调整优化商贸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工业发展、行政办公、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做精做优洽塘街、迎宾大道等主要街道,因地制宜建设文化体育场馆、儿童游乐场、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增强休闲娱乐功能,提高城市吸引力。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形象。加强保障性住房以及公共停车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直线+环线”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提档升级,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三、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积极优化与人口、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匹配的城镇空间布局,围绕阿坝镇和国道347发展主轴,依托各莫、麦尔玛、安羌、贾洛四个区域中心,辐射其他乡镇,形成“一核一轴四心多点”的城镇空间布局。

  ——“一核”。即阿坝镇,打造成全县核心增长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口承载能力和聚集能力,建成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一轴”。即国道347城镇发展主轴。串联安斗、四洼、查理、麦昆等九个沿线乡镇。重点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能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轴”。

  ——“四心”。即各莫、麦尔玛、安羌、贾洛四个区域中心镇。分别将各莫镇打造成西北门户,建设农文旅融合小镇。将麦尔玛镇打造成东大门,建设商贸物流小镇。将贾洛镇打造成东北门户,建设牧旅融合小镇。将安羌镇打造成南大门,建设乡村旅游小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政配套建设,增强人口服务和承载能力,提高对周边乡镇辐射带动能力。

  ——“多点”。即河支、安斗、四洼、龙藏、查理、麦昆、求吉玛、茸安、垮沙、柯河等一般乡镇。根据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合理布局垃圾、污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增强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创新、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建设,完善基础和配套设施,打造城市功能完备、宜居宜业、富有活力、具有高原特色和阿坝人文气质的高原现代化城市。

  一、加强城乡市政配套建设

  按照“聚焦县城,突出中心镇,兼顾一般乡镇”思路,完善电力、通信、供暖、供气、供氧、污水、垃圾、环卫及绿化等市政配套,加快推进老龙藏路、勒曲北路、中心街、达杰街等市政道路和乡镇市政道路建设,全面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发展阿坝、麦尔玛、贾洛、安羌、各莫等区域中心集镇,大力实施“六化”工程,配套发展要素,健全市政设施,提高人气、商气、名气,积极打造经济发展“副中心”。加快一般乡镇环境整治提升,完善垃圾收转运体系,提升无害化处理能力,提升雨污收集处理能力,加强公共厕所建设,开展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行动,积极推进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和管廊工程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治理,强化市政设施建管和维护。

  二、加强南岸新城区建设

  着力提升打造南岸新城区,合理划定建设边界,优化功能布局,加强道路、管网、电力、排污、供暖、信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区发展支撑能力。积极配套餐饮、住宿、超市等生活服务业,有序承接老城区行政、公共服务、生活配套服务等相关功能。积极发展特色加工、汽车服务、现代物流、文化体育等产业。加强生态、绿化等环境建设,美化绿化亮化生活生态空间,提高人口聚集能力。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整合相关功能,搭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城市治理、电子商务、民生服务等领域创新应用,实施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应急、智慧城管等工程,全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专栏32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一、县城市政基础设施

  ①实施城中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二期),改造市政道路15公里。②完成南岸新城区团结路北侧支路、滨河路延伸段、人行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市政道路9公里。③完成崇拉街、德吉路、德雀路、洽唐街、迎宾路、上塔哇路、果曲洽路、围城路、腾智路、中心街、达杰街、老龙藏路等市政道路改造35公里。④实施城市集中供暖工程(三期、四期),配套供暖热水锅炉15吨×3台及设备设施,供热面积约10万平方米。⑤实施燃气管网入户工程,建设燃气管网2.5公里及配套设施。⑥实施高原供氧项目,一、二期项目供氧面积分别达到10万平方米。

  二、乡镇市政基础设施

  完成贾洛镇、麦尔玛镇、查理乡、各莫镇、安羌镇、河支镇、求吉玛乡、安斗乡等8个乡镇市政基础建设,改造市政道路28公里。

  二、乡镇市政基础设施

  完成贾洛镇、麦尔玛镇、查理乡、各莫镇、安羌镇、河支镇、求吉玛乡、安斗乡等8个乡镇市政基础建设,改造市政道路28公里。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持续做好农牧民增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构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治理振兴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预警监测,常态化开展脱贫对象“回头看”“回头帮”活动。提升相对贫困人口基本素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坚持精准识别、常态监测、定期比对、动态调整,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入推进“美丽阿坝•宜居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城乡风貌改造。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禀赋,突出高原藏乡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历史记忆、乡村情趣的幸福美丽新村。全面实施旧村改造行动计划,实施“五改三建”“五通六化”工程,实现提档升级。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民族村寨和古建筑保护力度,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地。健全乡村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巩固提升集体经济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多模式发展,探索资产租赁型经济、资源整合型经济、稳健投资型经济、区位特色型经济、服务创收型经济等多种模式。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模式,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基金。探索“四荒”资源开发新模式,促进集体经济良性运转、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广大村民切实受益增收。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共同发展。

  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全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按照“一管二改三建四满意”总体思路,结合农村实际和农牧民意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分类筹资、分项推进实施“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户用卫生厕所和旱厕建设和改造,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实施人畜分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培肥、污染土壤防治,推进有机肥代替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秸秆综合利用,有效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方向,在贾洛镇、求吉玛镇、麦尔玛镇、安斗乡等畜禽养殖量较大地区,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建设堆肥、有机肥等利用处理设施,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

  五、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

  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扶持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支持农牧民积极创业,拓展收入来源。引导农牧区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提高工资性收入。鼓励农牧民通过生产资料出租、土地流转、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提高财产性收入。落实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奖补、惠农补助等特殊政策,增加农牧民转移性收入。多渠道实现让群众钱包鼓起来。

  专栏33  乡村振兴重点目标

  一、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规模达120个以上,年总收入达1200万元以上。

  二、农村人居环境

  ①家庭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②整治过的村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③实现绿色防控覆盖面达80%。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按照“一核一轴四心”空间格局,以县城为核心,以国道347为纽带,以各莫、麦尔玛、贾洛、安羌等区域中心镇为支撑,统筹规划布局道路、供水、供电、数字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附近乡村延伸。健全分级分类管护机制,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对城乡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对供电、电信和物流等经营性设施,落实企业管护责任。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管护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

  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基层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和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健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公共服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能力,全面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公共服务高地”。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认真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深入实施“千万教育助学行动计划”“9+3”免费教育计划,扎实抓好适龄儿童少年控辍保学工作,全面优化城乡校点布局、教育资源配置、师资力量调配,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积极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优质教育品牌。

  一、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民办幼儿园。全力推进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城镇新区、牧民定居点幼儿园建设,实现独立公办幼儿园乡镇全覆盖。改善现有村级幼儿园办园条件,新建日进贡等27所村级幼儿园和阿坝镇、安斗乡、龙藏乡、四洼乡4所中心幼儿园。加强农牧区双语幼儿园(班)建设,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规范双语教学学校管理,加快双语学校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末,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阶段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五长”责任制,全面消除适龄儿童入寺和因贫、因病、因残辍学等现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全覆盖。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重点解决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村片区示范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着力做强乡村教育。新建贾洛镇、麦尔玛镇、安羌镇、各莫镇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力推进阿坝县中学提档升级、县乡村三级学校软件提升工程。继续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招生政策。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学生“三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和交流制度,健全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逐步化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十四五”末,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

  三、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强化普通高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输送合格人才”双重任务意识,推动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配齐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等。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加强选修课和学校课程建设,推行选课走班。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加强理科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进藏文中学创建州级示范性高中。继续实施“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十四五”末,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四、积极完善特殊教育服务

  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体系。提升特殊教育办学层次,建立健全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教师津贴、学生生活费补助。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师资力量配备和培训。促进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发展,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全面提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特教工作新格局。“十四五”末,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在线教育,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推动5G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积极构建5G全息互动课堂、智慧考务、智慧校园云课堂、人工智能教育等基础环境,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代教育治理等方面开展示范应用,形成人才培育、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未来学校等新模式,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十四五”末,实现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100%,乡镇中心校及以上学校所有班级配备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乡镇以上公办幼儿园班班配备多媒体播放设备,所有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县城中小学配备数字化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设备。

  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管好编外”的原则,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配置现有教师资源,配齐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人员。聚焦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行全员培训制度,加强中小学理科教师、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制度。启动实施“名家、名师、名校”“三名”工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特设岗位计划,落实生活补助政策,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推进阿坝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专栏34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一、学前教育

  ①新建日进贡村等27个村幼教点。②建成阿坝镇第一幼儿园。③建成四洼、龙藏等中心幼儿园。④新增学前教学及活动用房1.355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75万平方米、学生食堂600余平方米等。

  二、义务教育

  ①实施阿坝镇第一、第二寄宿制小学供暖工程,新增取暖面积3.5万平方米。②完成各莫等21个中心校学生食堂及活动场地硬化和各莫镇第二寄宿制小学、四洼等中心校建设,新建食堂、运动场、无害化厕所、洗浴设施、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10.388万平方米,足球场、篮球场等室外学生活动场地6.6万平方米。③新建各莫、安羌、麦尔玛、贾洛等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服务用房校舍面积3.42万平方米,运动场1.3万平方米;④争取在县中学、一小等24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9.4万平方米及配套设施。⑤争取在农牧区学校14.368万平方米校舍内改造升级取暖设施设备。

  三、普通高中

  实现县中学教学用房、学生宿舍、体育场和藏文中学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建设项目,新建各类用房3.14万平方米,新建体育场1.9万平方米及配套设施。

  四、教师周转宿舍

  29所中小学校(教学点)、幼儿园新建教师周转宿舍420套,总面积2.855万平方米。

  五、能力提升

  建设教师发展中心8500平方米,运动场365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智慧医疗建设,积极发展中藏医药事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着力建设“健康阿坝”。

  一、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建设层次清晰、机构健全、职责分明、城乡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县乡两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科室设置和布局,落实专(兼)职防疫人员。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重点抓好艾滋病、结核病、乙肝、手足口病等常见多发的地方性疾病进行普查普治,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监测系统和运行机制。完善高原病、地方病综合防治长效机制,巩固大骨节病防治成果,有序开展包虫病防治。构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体系,遏制上升势头,加强慢病康复中心、骨关节诊疗中心等专科建设。深化区域卫生健康合作,加强地方病、慢性病、高原病联防联控和科研合作,建设高原疾病临床研究科室。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完善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点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巩固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创建成果。加强县直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合理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医疗机构污物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和急诊科建设,完善紧急救援中心功能,逐步实现120资源共享,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加强智慧医疗建设

  加强智慧医疗建设,建立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搭建5G智慧医疗网和管理应用平台,依托5G技术建立远程医疗协作体系、120紧急救援体系和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加强远程诊疗系统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州、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推行医疗机构信息化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实现安全有效共享,推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费用结算。加快5G在疫情预警、重点人员排查、检测、隔离、治疗的全流程应用。

  四、加快发展中藏医药事业

  大力扶持中藏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藏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和本地中药材的资源优势,依托县藏医院打造以医疗、养生、康复为特色的慢病康复体系。加强中藏医特色专科建设,开设中藏医骨科、中藏医手术室、中藏医康复科等特色科室。加强藏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推进标准化制剂室及配套设备设施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藏医馆。抓好藏药材生产基地和制剂中心建设,突出“产、研、用”结合,加强藏医药常用新制剂开发,推动藏药产业化开发。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高层次人才技术队伍和中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实施合格村医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本土化人才。加强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学科带头人、业务技术骨干培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队伍建设。鼓励引导县级医疗机构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培养人才,力争乡镇卫生院医生全部达到执业医师资格或助理执业医师资格。深化医药、医疗、医保联动改革,推进医共体建设。落实公立医药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基本医药制度,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合法兴办医疗机构。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落实村医养老、住房保障等待遇。健全对口帮扶制度。

  六、加强全民健康建设

  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巩固妇计中心“二乙”成果,提高妇幼保健院产科、手术、检验、辅助等科室能力,提升妇幼保健水平。优化生育政策,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完善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

  专栏35  卫生健康事业重点项目

  一、医疗服务

  ①实施县人民医院(第二医疗区)和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建设等项目,新(改)建1.65万平方米。②实施县人民医院新建急诊楼及改扩建发热门诊、县藏医院急诊中心等卫生应急体系项目,新(改)建0.65万平方米。

  二、公共卫生

  ①实施县级综合医院能力提升、传染病(科)建设项目。②实施县人民医院感染病区及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③实施县藏医院传染病防治楼建设项目。④实施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⑤实施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能力提升建设项目。⑥实施县医院血库建设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⑦实施县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等。

  三、其他项目

  ①新建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点。②实施卫生执法监督能力提升项目等。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千人就业促进行动计划”,持续落实促进就业“七条措施”,稳增就业岗位,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提高就业创业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扩大社保、医保覆盖面,有效落实优抚优待和双拥政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实施就业优先政98堂的网址策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结合生态建设、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农牧民青年和返乡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发挥创业创新创造对扩大就业的支撑作用。提供全方位创业就业服务,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就业培训制度,加强农牧民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搭建跨区域劳务合作平台,加强东西扶贫和省内对口帮扶劳务合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造优势劳务品牌,加强劳动力转移输出。营造公平良好就业环境,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弊端。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畅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渠道。进一步巩固参保率,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规模。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健全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深化药品采购、支付方式改革,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加强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提高农牧民群众看病就医便捷度,全面提升医疗保障经办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十四五”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全县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100%。

  三、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推行城乡医疗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建立健全阶梯式和临时救助体系,解决城乡困难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问题。完善社会养老体系,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等权益。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康复中心和托养机构,提高保障水平。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培育公益慈善组织,鼓励支持和引导以扶老、助残、儿童、济困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慈善活动,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发展精神卫生服务,依法组织开展职工疗养休养。推动建立维护合法权益的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康复、紧急救援、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

  四、强化特殊人群权益保障
韩国三级官网地址上哪找(欧美动作大片操在线看)
  稳步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扩大妇女儿童福利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三留守”人员和贫困母亲、单亲母亲、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青少年事业创新发展,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培养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扶持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落实优抚优待和双拥政策,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依法保障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合法权益。

  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落实国家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倡导健康科学婚育观念,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实施母婴安全和儿童健康行动,开展妇女常见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营养改善行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托育服务设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完善人口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县人口信息数据化管理。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专栏36  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一、就业创业

  实施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实训楼3000平方米。

  二、民政事业

  ①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②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退役军人保障

  ①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6个。②实施烈士陵园维修工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着力打造“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文化中心”。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长廊、寺庙书屋等设施。实行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免费开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推进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商业等多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服务综合体。加强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提高综合覆盖率。加快文化数字化、有线网络高清化进程,巩固提升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等建设成果。全面实现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拓宽供给渠道,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下乡、“全民阅读”等活动,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举办锅庄、藏棋以及莫郎节、扎崇节、“莲宝叶则”杯篮球邀请赛等文化节庆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

  深入挖掘安多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安多文化等优秀资源,实施保护和传承行动。编制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加强对古建筑、民居、官寨、伸臂桥、古遗址的保护力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培养保护非遗传承人,鼓励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提高技艺和开展传习活动,建设非遗传习基地,打造非遗文化展销中心、传统技艺传习所。建设专家库、项目数据库,加强非遗文化项目培育和转化,打造“折嘎说唱”舞台剧目,开展巡回演出,提高阿坝县知名度。利用“川西北草地山歌”“折嘎”“藏棋”“草地锅庄”“藏族金属制品加工工艺”“藏文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打造“中国藏棋之乡”“中国草地锅庄之乡”等。

  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三到”阿坝,在格尔登寺、赛格寺、查理寺、查理乡神座村、茸安乡安坝村等地留下的大量红色遗迹和历史印记,积极发展红色文化。在神座村建设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纪念园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阿坝基地,弘扬长征精神。多种形式开展双拥宣传教育,对在校学生、干部群众、寺庙僧尼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和国防教育。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融合,力争建成一批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文创工作者和志愿者到农村设立各种文化工作室、工作坊等,发挥其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支持非遗传承人授徒传艺活动。发挥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作用,开展音乐、舞蹈、戏曲、摄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表演专题培训和帮扶指导,培育基层艺术骨干。探索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及文化队伍库,发挥基层骨干、带头人和特色队伍以及志愿者的作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专栏37  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

  一、公共文化设施

  ①建设高原美术馆。②实施新华书店达标改造项目。③建设安多文化博物馆等。

  二、文化传承保护

  ①实施非遗传习基地建设项目。②打造“藏棋之乡”、扎崇节文化旅游节、“金鼓魂”民俗文化特色戏剧节目等。③实施文化产品加工创业项目。④实施麦桑官寨、古经堂修缮、伸臂桥文物、碉楼建筑和传统村落等维修保护项目。⑤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项目;⑥实施阿坝县安多文化旅游就业创业园建设项目等。

  三、广播电视能力

  ①建设基层融媒体中心、县级数字影院。②建设藏语译制平台。③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广播电视监测点和州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保障等。

  四、红色文化建设

  实施红色文化开发建设项目。

  五、公共体育服务

  ①实施全民健身中心改造项目。②新建多功能体育馆。③新建四洼、甲尔多足球场。④改造提升乡镇全民健身设施。

   

  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扩大对外人文交流,密切与周边地区合作。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加快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打造“川甘青合作门户”,构建“四川北向开放桥头堡”。

  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统筹用好区域资源优势,着力加强旅游业、生态农牧业、加工业、清洁能源业区域合作,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与合作水平,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

  一、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川甘青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加快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扩大对外人文交流,充分挖掘“安多文化”“民族文化”,利用“川西北草地山歌”“折嘎”“藏棋”“草地锅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优势,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体育等多领域合作,不断做大做强扎崇文化旅游节等节庆品牌。加强文化旅游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度融合,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积极参加文化艺术展览活动,进一步提升“净土阿坝”“秘境阿坝”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搭建人文交流合作的桥梁。

  二、积极主动加强区域合作

  优化区域合作新格局,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川甘青结合部相邻县(市)的联合协作,共同推动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加强公共服务互助、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联动、产业发展合作、社会治理协同。向东积极参与“环红原机场经济圈”“川西旅游环线”“大九寨旅游环线”。向西融入“环青海湖旅游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融入“大渡河风景道联盟”,向北融入“黄河上游大草原文化旅游圈”,着力形成“四向通达、全域拓展”区域开放新态势。加强与交界地区毗邻县市合作,推动生态环境同护同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色产业协作配套、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维稳工作联防联治。加强与川青高速沿线县市协同协作,实现全线协同发展、互动合作和产业联动。深化与省直部门的全面合作,强化与央企省企、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战略合作,借力解决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研发攻关、市场开拓、主体培育等难题。深化与对口支援地区的战略合作,构筑集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维一体、互利共赢的合作体系。

  三、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营造更加透明便利稳定的投资环境,提高项目包装设计能力和水平,实现筑巢引凤,助推发展。明确招商引资工作主攻方向,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坚持引企业与引资本、引技术、引人才相结合。实施中小微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工程,促进“个转企”“小升规”,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大、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推动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鼓励阿坝籍商人返乡创业。积极参与国内经贸合作,通过参与西博会、农博会、旅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搭建联系紧密、彰显优势、合作交流的招商引资平台。

  四、充分发挥飞地园区功能

  利用成阿、德阿、瑞阿等飞地园区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结合优势产业以及土地、排放等相关指标优势,创新相关体制机制,结合生态农牧、清洁能源、绿色加工、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强跨区域合作,实现部分产业向飞地园区转移。利用国内“双循环”战略机遇,承接部分转移产业和企业,享受相关税收、利润分成,提高财政支撑能力。

  五、全面提高对口帮扶水平

  深化与对口支援地区的战略合作,构筑集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维一体、互利共赢的合作体系。加强与温州市、德阳市和省直帮扶单位的对接联系,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和拳头效应,充分发挥好帮扶项目的针对性、示范性、引领性和导向性,提升对口支援的质量和层次。充分利用援藏机制,邀请一批援助地区优秀技术人才来县指导,送出一批本地年轻骨干学习锻炼,培养一批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本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十四五”期间持续支援,力争使对口帮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和提升城乡基础、促进创业和转移就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产权制度、生态文明制度、要素市场、财税体制、生态补偿制度、商事制度等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增大后发优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

  一、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实施提升专项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非禁即入”。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完善“三张清单”,细化“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功能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规范运作的政务服务体系,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政策精准推送工程和民营企业精准培育计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加强资源要素市场改革

  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发挥市场对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土地供给。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探索统一规范的国有产权交易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推进水、电力、天然气等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围绕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事业单位改革,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众创空间,统筹布局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园。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强技术研发。

  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贯彻落实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政策,稳定市场信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深化城乡支付环境建设,推进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做好国家专项债券争取、政银企融资对接等工作,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拓宽企业综合融资渠道,持续降低融资成本,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

  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业农村重点改革,依法有序推行农村承包地等资产资源“三权分置”,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入市。定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造。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面向农村和市场提供农村产权交易服务,释放农村各类产权价值。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阿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引领,注重统筹协调、狠抓项目带动、强化人才支撑,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强化纲要领导机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健全纲要落实机制,制定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目标和任务,保持实施连续性。完善纲要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纲要实施的跟踪、反馈和动态调控,适时组织开展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估,发挥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公众的监督作用,多渠道对纲要实施进行监督。健全纲要财政保障机制,提高财政法治化水平,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提升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纲要宣传机制,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纲要,提高纲要的知晓度和透明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纲要实施。

  切实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政策,保障实施纲要政策基础。强化生态环境政策引领,全面落实国家、省州主体功能区各项政策,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进行资源开发,强化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落实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制度,采用经济手段、财政手段、政策手段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限制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对支柱产业发展实施倾斜政策。制定科学财政政策,根据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年度财政预算,加强收入组织和支出管理,努力保持收支基本平衡,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关键领域、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项目的支出力度。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强化“三个特别”民族地区好干部标准,重点增强“八大本领”,不断提升干部履职服务能力。围绕发展培养引进人才、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发挥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培养、盘活现有人才,通过培训、进修、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全面提高党政人才管理服务社会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研究制定符合阿坝实际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拓宽渠道大力引进生态、旅游、农林牧、教育、卫生、管理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性的人才培育机制、开放性的人才选拔机制、竞争性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性的人才褒奖机制。优化人才环境,真正做到用事业、情感、待遇、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阿坝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切实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为实现“十四五”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理念,紧紧围绕阿坝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结合马九高速、全域旅游、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推动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积极跟踪把握国家、省、州政策导向,加强项目规划衔接,规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强化公共财政与项目规划衔接配合,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的支持,确保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促进规划纲要高质量实施。

  认真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同级规划的衔接配合,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时序安排合理。加强总体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互补,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方面服从总体规划,确保总体规划的权威性,提高各类规划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水平,确保规划总体目标落实落地。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一)重点专项规划

  1

  阿坝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交通运输局

  2

  阿坝县农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局

  3

  阿坝县绿色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

  4

  阿坝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

  5

  阿坝县旅游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6

  阿坝县现代商贸物流“十四五”规划

  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
黄色网站永久网站怎么找(黑料吃瓜网有病毒吗)
  7

  阿坝县社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民政局

  8

  阿坝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9

  阿坝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发展和改革局

  10

  阿坝县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

  阿坝生态环境局

  11

  阿坝县扶贫开发成果巩固“十四五”规划

  县扶贫开发局

  12

  阿坝县“十四五”森林草原防灭火规划

  县应急管理局

  13

  阿坝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县应急管理局

  (二)一般专项规划

  14

  阿坝县营商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

  县发展和改革局

  15

  阿坝县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局

  16

  阿坝县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财政局

  17

  阿坝县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局

  18

  阿坝县依法治县“十四五”规划

  县司法局

  19

  阿坝县通讯网络建设“十四五”规划

  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

  专栏38  “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和一般专项规划

   

  1.“两个一百年”: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五位一体”: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3.“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五个关键”:即生态、发展、民生、稳定、作风。

  5.“123456”发展新格局:即一纲统领、两章共谱、三地协同、四区联动、五业并进、六大振兴。

  6.“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7.“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8.“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9.“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0.“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11.“双循环”: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2.“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一干”是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则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则是强化统筹,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13.“一州两区三家园”:即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早日建成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家园。

  14.“5+N”特色农牧业体系:即以粮油产业、蔬菜产业、牧草产业、道地中药材、特色养殖业等为主,以食用菌种植、育种等为辅的“5+N”特色农牧业体系。

  15.“5+N”绿色工业体系:即以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开发、文化产品加工、民特产品加工、中藏药材加工为支撑,以食用菌加工等为辅助的“5+N”绿色工业体系。

  16.“1+6”现代服务业体系:即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汽车服务、观光摄影、金融服务、特色餐饮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6”现代服务业体系。

  17.“三免一补”:“三免”是指免课本费、免杂费、免文具费;“一补”是指对小学半寄宿制学生和初中困难学生生活给予补助。

  18.“9+3”免费教育:即对藏区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3年免费职业教育。

  19.“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保护准入负面清单。

  20.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即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21.“三大革命”:即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

  22.“两化三害”:即草原退化、沙化、鼠害、病虫害防治。

  23.“三反两防”专项斗争:即深化反分裂、反渗透、反自焚和防群体性事件、防举旗举像专项斗争。

  24.“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5.“一核三治”:即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26.“一定两议三监督”:“一定”即确定村级议事范围;“两议”即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村民会议或党员、村民代表联席会议决议;“三监督”即乡镇党委政府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和全体村民监督。

  27.“三山一界”:即草山、药山、矿山和边界。

  28.“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29.“慧眼工程”:是一项由党委政府主导、电信承接、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项目。

  30.“天网工程”:指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和控制软件等设备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

  31.“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32.“粮安工程”:即“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

  33.“三避让”:即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行洪通道。

  34.“三区三线”:“三区”,即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即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35.“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36.“两规定”“两规范”:即农业部先后颁布下发的《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拖拉机登记工作规范》澳门六合彩官网的网址怎么找(杨紫吃瓜皮是哪一集)。

  37.“种养加”:即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结合。
日本av永久入口是什么
  38.“三权分置”:即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39.“两减三基本”:“两减”,即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三基本”,针对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的问题通过资源化利用的办法从根本解决好这个问题。

  40.“三留守”:即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妇女。

  41.“五改三建”:即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建园、建池、建家。

  42.“四荒”资源:即荒山、荒草地、荒滩和荒水。

  43.“两联一进”:联户联情、联寺联僧和法律政策七进。

  44.“三个特别”民族地区好干部标准: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

  45.“八大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46.“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亲”,即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为切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经研究,决定成立阿坝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陈宝华  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韩德龙  县委副书记

           罗让  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赫洛杰  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田祯培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梁 彬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卞文强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谢祖强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杨 斌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更仁磋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董宗梁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唐 志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成 员:皮晓峰  县委办公室主任

             侯定乾  县人大办公室主任

             温朝平  县应急管理中心主任

  呷西斯基县政协办公室主任

  赵 林  县扶贫开发局局长

  李椿晨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马顺兴  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局长

  董品茹  县财政局局长

  张卫勇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其麦东升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康成品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泽里单珠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张淑芳  阿坝州阿坝生态环境局

  孙玉勇  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

  岳 翔  县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

  邹贵勋  县应急管理局局长

  仲 滚  县教育局局长

  杨 芳  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

  王总福  县卫生健康局局长

  泽郎初  县市场监督和管理局局长

       索郎卓玛县司法局局长

  杨忠钬  县统计局局长

       刘 强  县气象局局长

       吴兴勇  县农业银行行长

       刘光荣  县税务局局长

       岳 斌  县国有资产投资公司董事长

       泽让东珠 县电力公司总经理

                各乡镇(场)长

  领导小组在县发展和改革局设立办公室,由李椿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①] 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28万元,其中,包含一次性收入9850万元。

  [②] 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28万元,其中,包含一次性收入9850万元。

  [③] 此处的增速以2020年5778万元为基数测算,即从15628万元中扣除一次性收入9850万元。